麥兜這次離開香港來到內地并直接北上武當山,在“太乙春花門”修行太極拳。雖然麥兜向來談不上天資聰慧,反應不是一般的遲鈍,但最后依然勇敢地代表本門站在了“世界幼稚園比武大賽”的賽場上,并最終領悟了 “道法自然”的道理。當然很偶然地,麥兜終于得見自己的祖先麥仲肥──一個中國歷史上極次要、極次要的思想家和發明家。
自這個動畫系列電影誕生,它便首先迅速贏得香港本土觀眾的心,“麥兜精神”一時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個標簽。幾部麥兜電影我們都不能用常態的動畫故事片的眼光來看待,影片用看似散亂而又無厘頭的劇情,重點展現人物狀態而不止于故事本身。用傳統眼光來看,麥兜動畫電影敘事似乎并不流暢,甚至會讓人有跳躍生硬、氣氛平淡之感。但正是這種獨有的氣質,總能產生一種麥兜電影固有的魅力。在看麥太和麥兜對話時,不知為什么,一會兒你會笑得前仰后合,一會兒又會潸然淚下。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會同意麥加碧自己寫下的那句話,麥兜“他不是低能,只是太善良”。
《麥兜響當當》里母子二人于內心互相許諾“不吃雞”的段落,讓人看了傷感甚至流淚。麥兜電影每次都能通過最尋常、甚至看似無聊的對話和情節,跟生活里的普通人產生共鳴,而它的秘訣就在于“麥兜式的單純”。是這種單純會讓麥兜指著評分H的試卷跟媽媽說”差一點就得了A”,也是這種單純讓麥兜在聽到自己還不如自己的屁股勤快時放聲大哭。毫無疑問,麥兜電影,包括《麥兜響當當》從來就不只是給小朋友看的兒童動畫,它實在是融入了太多創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溫暖情懷,至少在90分鐘里它能讓你明白生活原來可以是這樣簡單而溫馨。
我在影院的觀影過程印證了上面的判斷,影片前半段在座的許多小朋友看得興致盎然,甚至有一個小朋友突然安靜時大喊“媽媽,我也要吃雞”,童音響亮,跟銀幕上的音色幾乎沒區別,這生動的銀幕互動,讓現場觀眾都樂起來。但影片到后半段,因為敘事節奏放緩,更多成人化情節讓小朋友觀眾煩躁起來,我身邊一家人的小朋友一直吵著不看了,要提早離開。要在平時,這一定是相當崩潰的觀影體驗,但恰恰是因為看的是麥兜電影,我居然心平氣和,盡管現場環境變得嘈雜,我居然沒有任何被冒犯的感覺。或許我也在慢慢體會麥兜理解的“道法自然”。
很多人會說到麥兜電影的配音問題,我同樣相信粵語的動畫電影在配上普通話后會損失掉很多幽默的細節。但這次普通話配音版卻讓我有享受的感覺,因為黃渤是用青島話配影片旁白,而我又是青島人,平添了一份親切感。影片開頭時,聽到黃渤用青島話介紹麥仲肥,我差點沒噴出來。而后面道姐說著說著,口音也變成了青島話,我心里雷得那個心花怒放。總之,對于麥兜這樣的電影,我實在沒法用慣常的眼光和心情來審視,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里也覺得曾經的我“很麥兜”,像麥兜一樣安然而又積極地面對生活,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