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影評
最近聽到身邊一些人對《哈里·波特與混血王子》的頗多微詞:哈迷們抱怨“沉悶”,非哈迷批評說“非常沉悶”。口碑如此一邊倒,甚至還不如之前的《變形金剛2》。西方觀眾的反應也有些類似,但意外的是該片卻收獲不少歐美影評人的稱贊。以爛番茄為例,在該網站收錄的226篇影片評論中,好評度高達83%。對于一部特效大片,這個成績可說是相當不錯,在整個哈里·波特系列電影中能排進前三。
觀眾和影評人口味的兩極分化近年來屢見不鮮。隨著影評人意見不再能左右觀眾選擇,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影評”行當在北美正日漸式微。當然,類似事情尚且不會發生在國內,因為咱們壓根就還沒有專業的影評體系。就西方比較成熟的情況而言,影評基本可以分成三類:偏于理論的,比如法國的《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美國的Variety等媒體代表產業類視角,其影評套路相對規范,更像說明書;當然最多的還是文藝類評論,嬉笑怒罵、文風不一。
目前國內情況是:少數出自專業學院的學術評論曲高和寡,而大眾媒體上的很多所謂影評,要么說了半天只表達了一個喜歡或討厭的態度,要么扯得已經遠遠脫離了影片本身。在我看來,這些影評都不能說是專業,依然還停留在普通觀眾和觀后感的角度。
專業影評先要有專業影評人。所謂專業影評人,首先需要專業知識、素養的積累。倒不是說非得在電影學校“熏陶”過,但至少要有豐富的看片經驗。其實看片數千部的觀眾,往往自然就有一套評價體系。此外,還有一個專業態度的問題。早在上世紀初,上海電影人曹元愷就曾提出影評人“評論不宜雷同,須要有兩種目光,評條也不宜苛刻”——對于專業評論而言,單純的態度好惡恰恰最不重要,有價值的還是其觀點與分析。此外,影評還應排除個人感情的影響。相比普通觀眾,影評人看片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今年在戛納跟一個北歐影評人聊天,他說自己在電影開場前必雙手合十并深呼吸數下,以平復心情,力求以最為冷靜與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每一部電影。別笑,對于影評人來說,這是基本的職業態度。而對于觀眾來說,在影院觀影卻是越HIGH越好。這可能也是造成二者對立局面的原因之一,畢竟在現在的商業環境下,大家對待電影的態度不再那么嚴肅了。
其實在當今電影市場運作中,作為意見領袖的專業影評的價值與影響是模糊和漸進的,并不是對具體觀眾的直接影響。目前國內很多片方對影評的理解還停留在傳播學所謂的“魔彈論”階段——總覺得你把我的片子寫差了,觀眾就都不進去看了——影評又不是法西斯。
另一方面,專業影評為電影提供了商業成績以外的另一個評價體系。好萊塢電影中常有類似情節:一個導演在影片首映后徹夜守候,等到早晨報紙到了后趕緊拜讀自己片子的評論,若是評價糟糕輕則痛哭流涕,重則當即找作者拼命……《芝加哥太陽報》的老牌影評人羅杰·艾伯特(Roger Ebert)有個專欄叫“你的電影糟透了”(Your Movie Sucks),專門收集他老人家打了低分的影評。后來還結集出書,封面上老頭不爽地把一張老臉耷拉到了下巴,活像一個兇悍的法官。正好體現出成熟的影評體系對創作者的某種監督和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