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夜·店》導演楊慶
生于1980年的導演楊慶告訴《綜藝》,他從22歲開始構思《夜·店》,26歲動筆“磨”劇本,等影片拍出來走上大銀幕,他已經奔30了。片中諸多人物原型都來自楊慶身邊, “它濃縮了我的整個青春。”對楊慶而言,“電影中的李俊偉就是過去和現在的我,等我人到中年,我就是何三水。”
《綜藝》:很多人評價你是“資深發燒友”,認為《夜·店》里有《超市夜未眠》等不少影片的影子。小狗吞鉆石的橋段,有沒有從《snatch》中找靈感?

楊慶:我不否認《夜·店》里有一些對經典影片的模仿和致敬,但都是局部而已,最重要的是《夜·店》整體構思是原創的。關于《夜·店》里的小狗,我認為片中半夜里穿著睡衣、叼著煙出門的老板娘,就應該有一條狗,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人物。但這條小狗也不能形同虛設,它必須在影片中發揮作用,所以我讓它吞鉆石,或許這跟《snatch》很相似,但是影片因此多了懸念,加了不少分。因為是第一次拍電影,以前只做過短片和電視,所以我在《夜·店》里嘗試了一些回放、定格、拼貼的技巧,可能又會被說成像這像那,但其實很多影片在結構、鏡頭、細節上都會有一定的相似性,我覺得這很正常。
《綜藝》:《夜·店》結局皆大歡喜,和影片前半部分的風格不一樣,劇本原來就是這樣設計的?
楊慶:原先不是這樣,我寫了好幾個版本的結局,有一個是說李俊偉和唐曉蓮意外發現了那條吞鉆石后逃跑的小狗,這樣可能又會像《snatch》。還有一個是搶劫案破獲后,一個電視臺女記者到超市去采訪,推開門發現所有在片中出現過的人,包括那些來買過東西的顧客,都在超市里面,像一個大聚會。現在這個結尾根據審查時的建議,要給故事一個圓滿結局,所以最后就讓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有夢想的也實現了夢想。(笑)
《綜藝》:第一次拍電影就與中影、橙天、CAA這樣的大公司合作,有什么體會?
楊慶:我很幸運。假如《夜·店》交給一些小投資方來運作,有可能連進入院線的機會都沒有,國內很多中低成本影片最后遭遇都這樣。如果沒有大公司來協助我熟悉商業環境,《夜·店》說不定會拍成一部小藝術片,不會像現在這樣好玩、被普通觀眾喜歡。投資方為影片做了很多公關工作,請媒體來宣傳,要不然不會有那么多媒體采訪我。橙天給我很大自由,不干涉我的創作,配合我的團隊也很努力,而且橙天把我推薦給了CAA。CAA的工作方式和態度都很國際化,開拍前安排我和演員們見過很多次面,每次都在北京最好的地方。在中影數字基地做后期,用最好的設備,給我們的價格卻很便宜,最后幾天還是免費。《夜·店》制作費用250萬元,這個成本拿給其他影片,絕對達不到《夜·店》的效果。所以我覺得我邁出的第一步比較順利,遇到了好的投資方。
《綜藝》:寫《夜·店》劇本的時候你就在規劃植入廣告營銷?
楊慶:對,這是我從一開始就在考慮的事情。拍電影是商業行為,回報投資人很重要。植入廣告做好了,投資人在影片開拍前就能收回一部分成本。《夜·店》的環境和故事很適合做植入廣告,有太多空間可以挖掘。不過我想應該不會有知名的超市來做植入廣告,因為片中超市老板娘的形象是負面的(笑)。
《綜藝》:你現在的機會應該多了,CAA對你有什么限制或要求?接下來你有什么計劃?
楊慶:是的,現在有一些投資方主動找我,CAA也會代理我的一些工作,但是沒有過多限制。拍電影當然要展現導演的藝術觀,但不能全盤迷失在個人化表達里,所以我還是希望有好的監制和制片人來領路。在中國當導演很不容易,因為要做太多事情,不可能只是單純地拍電影。無論中低成本或過億成本的電影,都有各自的做法。但無論什么樣的方案,最重要的都是創意,這其中包括劇本、導演的創意,也包括制作、宣傳等方面的創意。每個導演的處女作都需要很多年醞釀,第一部電影對將來的藝術道路、甚至對自己的人生都有很大影響,電影中的李俊偉就是過去和現在的我,等我人到中年,我就是何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