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跟著廣東衛視看尚敬的新喜劇《家有外星人》,很為童星吳磊扮演的精怪兒子“唐不苦先生”叫絕,不只是為他的表演,也為導演挑選題材和演員的眼光,還有投資方敢于吃螃蟹的勇氣:畢竟《家有外星人》打出的“科幻牌”,與之前《家有兒女》打出的“育兒牌”不太一樣,多少含有收視試水的成分。好在電視臺挑在暑期檔播映,算是有了一個旱澇保收的平臺。過去劇集都搶每天的黃金檔,其實不止每天,季節也挺重要。不同季節的主力觀眾群,多少還是有區別的。別以為只有導演和演員講“檔期”,觀眾收看時也是有各自檔期的。播放者誰時間算得細、人群辨得準,收益肯定有所不同。
如果說電視觀眾的“檔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劇集的收視率和口碑,那么電影觀眾的“檔期”,決定的可就是票房乃至影片主創人員的“死活”了。我最近還在為張藝謀和馮小剛新片所追求的“四五個億”票房目標感到擔心。張藝謀當年惟一的喜劇片《有話好好說》我是極推崇的,放映時聲勢也很大,可后來據說沒掙什么錢。新年固然是觀眾們收看喜劇的傳統檔期,然而小沈陽、閻妮和孫紅雷真能有這么雷人的吸金能力嗎?加上海外公映收入也許行。不過喜劇跨國打不響,這種事過去也不是沒有過。中外觀眾不只檔期不一樣,笑神經的接收天線多少也有區別。一半兒對一半兒,懸念還是有。
馮小剛的地震電影更是如此。國內觀眾這些年固然被好萊塢大片培養出了一些災難片口味,可我很懷疑觀眾面對本土情境災難畫面時,所能表現出的堅強。何況又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場慘劇!國人還沒有歐美觀眾重溫“泰坦尼克”式悲劇的勇氣。這不是勇敢與否的問題,而是大家的“心理檔期”還沒有來到。就像當年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要是挪到這兩年來公映,說不定又能創一個票房紀錄,但當時不行,觀賞心理的鋪墊還沒攢夠,再加上消費能力。馮小剛的電影要是真能在收入上如愿,最保險的支撐恐怕還得期待來自海外的驚喜。《非誠勿擾》的票房衛星是導演這些年累積的口碑推上去的,而這樣的意外沖高往往都是一次性的。
電影工業不只是表面的生意經,除了叫賣、包裝,許多時候,體貼式的服務意識很重要。這里面,也包含了制作者對“觀眾檔期”的尊重。本土影視精英有多少人有這份兒耐心?這是個疑問。更重要的是,人家國外的同行,這種耐心還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的。每次在那些娛樂報道里,看到本土導演和藝人土不啦嘰地、張口閉口叫觀眾“老百姓”,我就氣不打一處來:昨天還是個村里娃、郊區妞,換了身行頭,黑指甲還沒剪干凈就來冒充貴族和領導了?銀幕下的那些客人服你才怪。
影視的制作者與觀眾,誰是主誰是仆,誰遷就誰的“檔期”?這個問題永遠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