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美國土生土長的題材,但《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依然是一部李安標簽明顯的作品。影片將從8月起在北美及歐洲的主要市場上映,其細膩、豐富且富于幽默感的特點在市場上應該具有票房潛力,不過相對主流的定位可能會影響到其競爭金棕櫚的前途。
在西方近代文化史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堪稱上世紀60年代搖滾音樂和嬉皮士運動的圣殿。影片改編自主人公撰寫的回憶錄。面對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一蘊有復雜內涵與巨大影響的文化事件,李安與其編劇老搭檔夏慕斯的處理比較謹慎,影片基本還是定位在個體的自由與解放層面。越戰、登月等背景元素,以及與音樂節和嬉皮士運動同樣密不可分的迷亂、縱欲等內容雖有表現,但大都是點到為止。導演關心的似乎還是用一種生動與不失主流的方式,向新世紀的觀眾“展覽”這場30年前的文化盛事,而到了影片的后一小時,劇本的重心又放回了艾略特一家。編導在細節的經營上很下心思,片中幽默的橋段與臺詞層出不窮,使得本片頗具娛樂性。在今年戛納的幾部熱門作品中,《制造伍德斯托克》的總體評價不是最突出的,但觀眾口碑很好,現場笑聲不斷。事實上,“戛納”的人們對片中的世界應有某種共鳴,畢竟大家也都是為了藝術(或者生意)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
另一方面,雖然取材自美國本土文化,但本片依舊似曾相識。在看片過程中我幾次聯想到《冰風暴》,二者處理的同是美國題材,但卻有著根本區別——前者是一把深入其中的手術刀,而《制造伍德斯托克》雖然表面全是美國風光,但內里卻依然延續了東方電影的特有神髓。同李安早期的家庭三部曲一樣,本片的主題依舊是關于家庭與隔代關系,圍繞著理想、自由與家庭責任之間的矛盾。片中有一個情節:受到了音樂節氣氛的感染,艾略特終于直面了自身的同性戀取向。然而短暫的投入與欣喜之后,他卻下意識地緊張回望,看到的是父親的座位上已空空如也……影片最后,理解的父親為即將離家的兒子送行,父子兩人深情擁抱——一個標準的李安時刻,屬于家庭的那份犧牲與包容在此表露無遺。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部懷舊的電影,充滿了對那個激揚年代的留戀。影片的攝影和美術很值得稱道,再現的上世紀60年代風貌也得到了很多上了年紀的美國觀眾的認可。相比導演的前幾部作品,本片在視覺技巧上比較張揚,畫面的色彩感相當明麗,在《綠巨人》中用過的分屏手法在本片中頻頻出現,一些調度復雜的運動長鏡頭也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丹尼·艾夫曼的配樂不俗,細膩貼切卻毫無搶戲之感。表演方面,影片雖然沒有大牌明星,但無論是主要角色還是客串的群眾演員均有稱職表現。尤其是艾美達·斯丹頓扮演的固執老母極為傳神,這位英國演技派之前曾憑《維拉德雷克》 榮獲威尼斯影后。而近年來時有亮眼表現的新秀埃米爾·赫斯基詮釋的越戰士兵也有一些火花。此外剛剛在《金剛狼》中出演了大反派的里夫·施雷伯在本片中化身為一個異裝癖的保安,其表演也令人印象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