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衛視頻道播出,效果會更好。”山東齊魯電視臺臺長閆愛華認為,如果上星,齊魯臺的《開講天下》是一檔可以進入全國衛視收視率前三名的節目,因為這檔“全國首家時事辯論Call-in節目形態獨特、追蹤熱點,且選題面向全國”。
在全國幾千家地面頻道中,具備上星或多家地方臺播出潛力、圖謀本地外更大范圍內播出訴求的節目不止《開講天下》一個,有不少節目從策劃伊始就考慮到了節目發行,比如SMG生活時尚頻道的《魔法天裁 》。據說去年該節目在剛剛播出2期后,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即提出購買意向。即將啟動的《魔法天裁》第二季今年有望登陸東方衛視,如能敲定,節目將針對衛視平臺對真人秀節目的要求做出相應調整,放大明星環節,走娛樂路線。
從地面走向衛星,面向全國播出的“地方軍”節目早有先例。
2000年,湖南經視《真情》登陸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CCTV-4),2001年又亮相湖南衛視。2006年,又一檔出自湖南經視的節目《越策越開心》在湖南衛視播出,彼時這檔節目在湖南本土已經火爆了四年。2008年,湖南經視以每期6萬元的交易價格,向湖南衛視輸出《快樂向前沖》。這檔全民參與、模式簡單的綜藝競技節目在2008年風靡全國,被視為電視湘軍創新史上的第三次浪潮。
在上海,東方衛視作為SMG面向全國的播出平臺,形成了集團內部的制播分離機制,其播出的綜藝娛樂節目大多來自SMG娛樂頻道。
在全國范圍內,把地面頻道作為節目研發的試驗田,整合各類資源集中力量辦好衛視的電視臺還有很多,這都為地面節目上星提供了機會。從競爭到合作,從臺內流動到交叉發行,幾年間地面頻道與上星頻道之間的關系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地面節目上星的可能性
一味追求開發新節目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有些衛視自己做節目做得苦死,質量也不好,還不如買其他地面頻道的好節目。”在全國節目市場上,一邊是優秀的、具備一定更大范圍播出潛力的地面頻道的節目在弱化區域特色,積極探索節目外銷之道,一邊是各大頻道在尋找優質播出資源。五岸傳播副總經理袁春杰表示,對于一個電視頻道而言,單從節目投入產出的角度考量,無論是衛星頻道還是地面頻道,首播節目中自制節目的比重維持在30%-40%比較合理,節目制作投入很大,做完只播出一兩遍非常可惜,一味追求開發新節目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SMG生活時尚頻道總監鮑曉群認為,衛視自制節目的比重取決于頻道的定位策略,如果一個衛視代表電視臺的經營窗口、影響窗口,資訊類節目以自制為好,因為這能體現頻道特色。如果是一個邊緣的衛視,除了本地的時政新聞自制外,不妨與強勢地面頻道進行資源整合,或可煥然一新。“衛視應該是一個創意頻道,應該著重提升品牌價值,畢竟衛視的頻道資源現在還是很稀缺。”
但是,并不是在地面頻道收視高、反響好的節目,就一定適合在衛視平臺播出,這與每個衛視的頻道定位、收視評估體系有關。
袁春杰認為,一些制作精良的地面頻道的專題片,上星后收視反響可能不會那么快見到,這樣自然比不上收視立竿見影的電視劇。SMG第一財經頻道制作的《上班這點事》,2008年在全國12家地面頻道播出后收視表現都不錯,但是由于這是一檔針對職場白領的節目,受眾相對比較窄,在收視率考核中會比較吃虧,這也是衛視為什么不引進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向全國觀眾的節目,還是通過專門定制、引導來生產更契合。
地面節目上星還涉及到區域廣告市場與全國廣告市場如何匹配的問題。
與地面頻道針對本地廣告市場,央視針對全國廣告市場相比,衛視的廣告經營介于二者之間,目前還擁有非常廣闊的“錢景”。但是通常4A的廣告經營都是屬地化的,如果一檔地面節目以承包廣告時段的方式登陸外地衛視,需要克服跨區域廣告經營的水土不服,這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地面節目上星其實是一個虛擬的概念。”鮑曉群向記者表示,地面頻道在向本集團衛視輸送節目時,首先需要打通衛視和地面的管理體制。大多數電視臺的衛視頻道,在經營、管理上都是相對獨立、單獨核算的,地面節目有時為了爭取名聲,愿意免費(把節目)送給本地衛視,但是由于地面和衛視一直以來關系比較微秒,一檔節目“由地升天”難免會讓人懷疑本地衛視的節目自制能力,這也是為什么衛視不愿意接收來自本臺地面節目的一個原因。
既然在本地流通有利益和“面子”問題,那么交叉發行是否可行?
對此,鮑曉群認為,如果一檔本地的地面節目賣給外地的衛視,并且取得較好的收視成績,本地集團通常會把這種外銷看成是對本地衛視的一種競爭,因此,目前地面頻道節目銷往外地衛視的非常之少,最多是暗下參與策劃,或者該節目原本就來自民營公司。2008年3月底,SMG第一財經頻道《今日股市》主持人左安龍宣布退休,隨即加盟湖北衛視《左道財門》欄目。從節目特色來看,SMG第一財經頻道有很多節目都具備上星潛質,但是并沒有出售給外地衛視的先例。左安龍的“出走”也反映了在目前的節目流動中,“人出去容易,節目出去不大可能”的現狀。
某電視臺下屬傳媒產業公司相關負責人向《綜藝》表示,該臺地面頻道的節目只允許發行至其他地面頻道,不允許銷往衛視,原因是“不能影響本地市場的節目收視”。
不過,障礙并非不可突破,一旦制播分離的步伐加快,節目交易市場將迅速成長,屆時將會形成一個非常廣闊的產業空間。
哪類節目適合上星
鮑曉群認為,適合上星的地面節目主要有兩類。
SMG生活時尚頻道但凡啟動一檔新節目,尤其是周末節目,都必須要符合如下幾個條件:第一,要有明確的廣告合作,不能在節目播出后再“忽悠”客戶;第二是節目要具備全國發行的特點,比如不能使用方言,不強調本地選手等;第三則是可以進行線下的產業開發。
鮑曉群認為,適合上星的地面節目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有明星出場的節目,包括明星訪談、明星資訊。“挪動頻道最經典的還是《魯豫有約》。”
另一類是具有國際視野的時尚資訊類節目、時尚類欄目劇。目前有關時尚的內容在平面媒體中占有絕對壟斷的市場份額,而這部分內容在電視媒體中非常少見,電視媒體其實可以更深度地挖掘這方面的內容。
在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財經類節目的成敗與股市變化關系密切,法制類節目、情感類節目地域性偏強,很多參與者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會在節目中不時采用方言講地方故事,綜藝節目中也有不少本土化色彩偏濃,因此,來自地面頻道的上述節目不太適合上星播出。
除了節目類型是否對味,節目收視是否夠高,在衡量一檔地面節目是否適合全國播出或上星時,規模也是一個考量因素。SMG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表示,想“走出去”的節目要擁有一定的播出量,可以整體打包出售。
地面聯播的嘗試
聯合付費,聯手制作,共同承擔成本,共同享受廣告和節目發行收益,或可開創一種國外版權尋租中國電視的新模式。
在去年的上海電視節上,不少電視臺拿出地面頻道的自制節目面向全國發行,比如濟南電視臺生活頻道、新聞綜合頻道的民生紀實專題類節目《正在進行》,太原電視臺百姓頻道的紀實故事類節目《真實故事》,長沙電視臺政法頻道的文化類節目《X檔案》等等。由于地面頻道的觀眾群互不交叉,節目成本較低,地面節目交易近幾年有上升趨勢。
除了電視臺在謀求節目邊際收益,不少民營公司的節目也以在多家地面頻道聯播為主要銷售方向,因為相對于高價賣給一家衛視,地面的“薄利多銷”更能給他們帶來穩定感。《綜藝》此次采訪某知名生活服務類節目時,制片人最初表示如果有衛視愿意購買,可以商談具體的交易價格和經營模式,但是沒過兩天又向記者叮囑不能提及該節目有上星訴求,為的是不讓現有的幾十家地面客戶產生疑問。
產自浙江民生休閑頻道、2009年3月登陸浙江衛視的《我老爸最棒》是一檔成本約20萬元/集的周播親子類節目。
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制作一檔電視節目,這在全國地面頻道中并不多見。浙江民生休閑頻道總監陳立波認為,對于成本較高的綜藝節目,采用制播分離模式可以有效集結資源,節目組、地面頻道、衛視頻道和集團的利益可以得到兼顧。對于高價引進海外節目模式進行本土化改造的節目,如果能有多家電視頻道聯合付費,聯手制作,共同承擔成本,共同享受廣告和節目發行收益,或可開創一種國外版權尋租中國電視的新模式。
袁春杰也認為這種聯合方式完全可行。
據他介紹,東方衛視《舞林大會》曾試圖采用這種模式,當時節目的投資是2000多萬元,五岸傳播曾經聯合了十幾家地面頻道想同步播出,當時定價最貴的是7萬元/集,最低的1萬多元/集,一共13集,如果聯合起來既可以為上海的節目組收回800-1000萬元的制作成本,其他地面頻道也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綜藝節目,當時已經有幾家電視臺有交易意向。在聯合制作上,當時溝通的結果是盡量規避某個合作頻道的地域特性,同時對各臺的主持人資源、明星資源、節目制作人員進行調配。至于廣告經營模式,設計方案是頻道各自經營,互不影響。
不過,由于多種原因,在東方衛視獨播和地面聯播格局兩種模式中,SMG最終選擇了前者。但是,這種合作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選擇幾家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地面頻道,不一定是主頻道,只要是中等偏上的頻道,收視和影響應該會比衛視獨播要好,可以實現多方贏利。“地面聯播一是要有好的節目模式,二是要有比較強的組織能力,三是要有響應者,要有合作認同感,在利益方面不能太計較。”袁春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