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間方看市場——專訪五岸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春杰
除了新疆、西藏等幾個節目資源不是很多的西北省份,去年一年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省份都跑遍了。”專門從事節目發行、代理和合作業務的五岸傳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袁春杰對目前國內的節目交易市場有一肚子話要說。
《綜藝》:從第三方的角度看,具有上星或者說全國播出潛力的地面頻道節目多嗎?
袁春杰:在去年“發掘”節目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地面頻道的節目還是地域特征明顯,真正出類拔萃、符合全國發行要求的并不多。當然也有一些優質資源。
《綜藝》:優質資源過少,競爭肯定很激烈吧?
袁春杰:“好節目”對方未必會提供,期間存在一個艱難的商務談判過程。比如五岸為代理福建臺的《發現檔案》,前后一共商談了半年的時間。另一個壓力來自于電視臺內部的節目流動體系。對于大多數電視臺來說,集團都會把優質資源向本衛視傾斜,好節目首先考慮登陸本地衛視,真正愿意交給專業發行公司進入交易市場的,尤其是非本集團所屬發行公司的,并不多見。
《綜藝》:出現這一狀況,除了目前國內電視格局自身的問題,其中的市場問題是不是也很突出?
袁春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節目交易市場價格普遍較低。
無論是制作機構,還是發行機構,按目前的行情,如果沒有非常大的銷量支撐,發行收入是無法與節目的制作成本、預期的廣告收入相對等的。電視節目交易目前仍是買方市場。
價格過低,導致電視臺出售節目動力不足,且市場中真正通過輸出節目獲利的民營制作機構也是鳳毛棱角。現實的情況是,制作方的期望值和交易市場的實際情況存在明顯偏差。很多優質節目的制作方往往認為自己的節目能夠發行獲利幾百萬元,但現實是,市場中奇貨可居的節目,交易價格最多也不過200-300元/分鐘。
雖然節目交易市場整體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變化并不是太大,節目交易價格還是偏低,銷量上升還不是太明顯。
目前全國節目市場的平均交易價格還停留在30多元/分鐘,高的50-60元/分鐘,低的10元/分鐘左右、幾元的都有,只有銷往衛視的節目有可能價格會超過100元/分鐘,要想達到收支平衡壓力還是比較大。這也是為什么五岸傳播2008年節目銷量100多萬分鐘,發行收入才2500萬元的原因。針對這種不利環境,五岸傳播每年會推出幾檔走高價策略的精品節目,這也可以滿足制作團隊的要求——比如2008年SMG財經頻道的《激蕩30年》,最終以較高的價格售給了中國教育電視臺。
《綜藝》:也就是說,目前這個市場還很小?
袁春杰:目前這個行業并不是很景氣,需要大家聯合把市場做起來。
節目交易市場以前運作不是很規范,比如一檔節目本來可以賣50元/分鐘,但是由于資源運配不到位,也沒有明確的節目收視考量標準,經常是25元/分鐘就賤賣了,一旦有賤賣行為,市場就會有放任行為出現,這樣就會把交易價格稿亂,這對節目交易市場的沖擊非常大。另外電視臺之間還存在很多原始的節目交換,雖然有時電視臺會覺得交換不錯,但是從長遠看,物物交換的破壞力還是比較大。將來如果完全推行制播分離,不專業的節目銷售方式產生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綜藝》:說到專業,五岸目前的交易模式是什么樣的?
袁春杰:五岸傳播一直在向市場強調一種專業的代理模式和立體化的推介方式,希望借此讓大家了解到,專業化的節目交易運作和單兵銷售是完全不同的。
在運作方式上,五岸傳播每年會舉行3到4個專題推介會、1到2個大型推介會,參加各種影視節目交易展,輔以各種形式的媒介宣傳,并開發客戶管理系統、媒資管理系統等。買賣雙方的深入溝通一定會實現雙贏的效果,目前五岸發行的很多節目并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考慮到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節目交易市場的興起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