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問題”令人不禁想起索尼1998年出品的經典科幻巨作《哥斯拉》的營銷口號——越大越精彩。但是事實證明,規模固然重要,但“越大”并不一定代表“越好”。這用在如今的娛樂傳媒業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William Morris and Endeavor(好萊塢兩大經紀公司Endeavor和威廉·莫里斯合并后的名稱)公司肯定會認同這個觀點。由于當前經濟環境不佳,Endeavor和威廉·莫里斯希望通過強強聯手對抗業界老大哥CAA經紀公司。不過過去十年來娛樂傳媒業的發展表明,在一個由技術變革和合并后遺癥所重塑的時代,強強聯手的好處有限。
有時,規模確實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然而,前車之鑒有時更能說明問題。例如,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至今仍在磕磕絆絆中磨合。2000年兩家公司宣布合并時,曾被業界譽為締造了一個“數字傳媒帝國”。可到了2005年,前美國在線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將這樁轟動一時的合并稱為“敗筆”。他是當時促成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合并的重要人物之一。

《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合并對外宣布時,分析師認為時代華納憑借其音樂、電影、雜志和有線電視網等諸多業務,將加速美國在線從電話撥號上網到寬帶的過渡,美國在線的互聯網業務將在時代華納的庇護下快速發展。然而,兩件事沒有一件成真。”
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合并失敗并非個案。美國論壇報業集團曾出資約80億美元收購了時代鏡報公司(TimesMirror Company)。分析師原本認為,隨著兩家公司在芝加哥、洛杉磯和紐約的報紙和電視臺的全面整合,實力將進一步提升。未曾想,這次收購卻成為億萬富豪山姆·澤爾(Sam Zell)事業的滑鐵盧,論壇報業集團如今已申請破產保護。同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新聞集團游說政府放寬所有權限制,進一步擴大他們在業界的影響,但是,這棵曾經的搖錢樹卻江河日下,境況一天不如一天。
甚至,分享影業公司產品和服務這一曾經不能錯過的戰略價值——20世紀90年代通過消除財務利益和企業聯合限制得以實現——也使各公司高層們重新考慮其利弊。知情人透露,一些北美大型電視網近來希望從外部供應商預訂更多節目,他們清楚,即便熱播劇會帶來不少回報,但如果自己制作的節目失敗,對于公司的業績而言將是雙重打擊。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大公司兼并有了更多不確定的潛在成本。例如,就在合并后的大公司為整合而煩惱時,競爭對手可能會乘虛而入,搶走他們的顧客,蠶食市場份額。
新聞集團老板默多克(Rupert Murdoch)仍在不屈不撓地堅持大魚吃小魚的戰略。可是目前,新聞集團旗下報紙虧損嚴重,股東和華爾街也對默多克牢騷滿腹。在一次有關數字時代電視出版物結合是否真正可行的有趣實驗中,默多克要求福克斯新聞頻道總裁約翰·穆迪(John Moody)通過協調公司對新聞內容的分享,整合新聞集團強大的編輯資源的力量。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但是考慮到近年來的歷史,新聞集團的新使命危機四伏。
各種“規模問題”出現在電視臺身上,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經濟蕭條對他們造成了多大的沖擊。所以,盡管規模變大仍能有回報,但已不再是預料中的必然結果,因為近年來的事實說明,規模并不一定等同于更明智、更靈活、更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