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對普通觀眾還是業內人士來說,電影節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能提前看到很多最新的電影,而電影節好壞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夠拿出什么樣的作品。
作為全球最富盛名的電影節之一,戛納每年都匯聚了純商業領域之外最具知名度與最受關注的導演和項目。雖然去年的電影節信誓旦旦地宣布要重新開始推介各國的新生力量,當年的22部競賽片中確有超過1/3的導演都是首次入圍,然而事實還是證明,無論觀眾還是買家,眼里都是不揉沙子的。于是今年電影節的選片又回到了我們熟悉的老路上,簡單地說就是大牌云集,光是前金棕櫚得主就有4位之多。這也對,畢竟時下正值經濟危機,大家掏錢買機票都需要更多一點的心動才行。
當然,在電影節上看片,尤其是看熱門電影并非易事。戛納電影節的放映活動基本分成三塊:提前的媒體放映、面向業內的市場放映和公開的正式放映。公開的正式放映程序最為復雜,觀影時須著正裝不說,即使是持有參觀和參展的證件,也需要在影片放映前18小時預約。市場放映雖然無需特別手續,但常需提前1小時前往排隊。不同影片與主創的號召力在此顯露無遺。率先登場的美國小制作《魚缸》(Fish Tank)雖然是正式競賽片,但直到開場前兩小時都還有余票。《蝙蝠》(Thirst)、《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等片因為人實在太多,很多觀眾持票都未能進場。當然對于普通觀眾和游客而言,管他什么片子,能有機會走走紅地毯、跟明星近距離接觸都是件樂事。當地的電影宮(Palais Des Festivals)門外每天都擠滿了高舉求票標識的人群。當然在藝術的戛納,大家一般都不會提錢字,交換的條件常是“Free Hug”或者“Kiss”之類。至于能否奏效往往就得看美女的號召力了。
今年的戛納,亞洲電影無疑是主要的亮點。尤其是4部入圍競賽的華語電影,雖然其中一部壓根就是美國片,另外3部也有法國的主要投資,但畢竟都是出于華人名導之手,在媒體和觀眾中制造了很大的話題與期待。不過從目前來看,除了蔡明亮的《臉》要在倒數第二天才亮相之外,其他幾部片子的金棕櫚前途都不甚光明。婁燁的《春風沉醉的夜晚》在法國當地有一些好評,北美媒體卻對該片普遍不買賬,我個人聽到的基本也是清一色的惡評。杜琪峰這次的《復仇》也頗有點失手的意思。李安的《制作伍德斯托克》口碑相對較好,但在戛納似乎一直都有個慣例:能夠贏得各國觀眾掌聲的影片未必最終能打動評委的“芳心”。
截至5月18日,本屆戛納電影節已經過半。和往年情況一樣,事前的大熱門正式現身后往往是毀譽參半。例如今年最受關注的亞洲片——樸贊旭的《蝙蝠》,評論嚴重兩極分化。倒是之前比較低調的法國電影《預言者》(A Prophet)首映后收獲了頗多好評,歐美媒體對該片普遍持贊賞態度。我個人看到的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韓國導演奉俊昊的《母親》(Mother),編、導均相當精彩,品質要勝過不少正式競賽片,不知怎么被“發配”到“一種關注”(Un Certain Regard)了。當然電影節還在進行中,接下來還有阿爾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破碎擁抱》(Broken Embraces)與拉斯#12539;馮#12539;提爾(Lars von Trier)的《反基督徒》(Antichrist)等備受矚目的重量級作品。看來精彩與失望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