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人的情緒標簽都注滿了壓力、浮躁、世故和焦慮,當理想愛好往往要被迫與實際利益掛鉤,“八十年代”作為激情、浪漫、理想主義的代名詞,成了越來越多人的青春之夢。
干部家庭出身的女大學生滿曉星畢業分配到天海化工廠做團干部,結識了有些痞氣的青年工人段玉剛。在從沖突到相愛的過程中,兩人所處的四車間和整個工廠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綽號“小寡婦”的丁惠茹暗戀著段玉剛,而與段玉剛水火不容的二師兄秦光明一直想通過追求滿曉星成為市工委副書記家中的座上賓。
就是這樣一群年輕人,在那段青澀而淳樸的歲月里,開始了一場混沌與成長的掙扎、一場愛與恨的糾纏……如果單論劇情,無非名利、愛情、理想,似乎所有講述青春的影視劇都離不開這些元素。但有著一級攝影師身份的導演曾曉欣用唯美的鏡頭語言為觀眾展現了一幅充滿激情、浪漫、時尚感覺的八十年代畫卷。

1980年代雖然只是當代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年代,但卻是一個頗具特質、令人心動的年代。那時剛剛改革開放,年輕人陡然接觸新思潮,思想和行為都在發生變化,他們和現在追求時尚的人群并沒有什么不同,學跳舞、下海經商、勇敢說愛……而這些,在劇中主人公的身上都有所體現,他們代表了那個年代不同的人群特性。
滿曉星是干部子女,知識分子代表;段玉剛是渾身匪氣,卻又行俠仗義的工廠搗蛋鬼;丁惠茹是命運坎坷、敢愛敢恨的個體戶;而秦光明則集中所有那個年代的“壞人特質”。
如果說浪漫和激情是這部劇的主干,那么懷舊的大背景就是它賴以生存的養分。工廠,應該是奮斗和成長在八十年代的工人們最熟悉的環境,對它的依賴甚至遠超過家庭。而《我們的八十年代》以工廠為整個故事的背景,那讓人念念不忘的大白瓷茶缸、大號鐵飯盒、二八自行車、三七錄音機,無一不牽起經歷過那個時代人的情思。劇中主人公身穿的不少服裝都出自曾曉欣的“私人藏品”,段玉剛常穿的夾克衫和白T恤都是曾曉欣以前在工廠工作時曾經穿過的衣服。而一個班組的工人如同兄弟姐妹般的相處模式,更是讓人想起那個特殊年代人與人之間淳樸、質樸、簡單的關系和氛圍。
走過80年代的豈止一代人。曾曉欣在接受采訪時說,中老年人會是《我們的八十年代》觀眾群的一部分,因為這里是他們的故事,而年齡小一些的觀眾也會去關注和接受。這兩代人有一個東西是共通的,那就是都不缺乏激情。我要表述的就是人在那種環境下的歡樂,看完了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個“暖”的東西,很美好。
“八十年代”的文化回潮現象并非剛剛開始,但在隔了二十多年的時光再回頭看,這部電視劇可以為觀眾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閘門,帶觀眾一起重溫那個年代的苦與樂,愛與痛,而這也正是該劇被多家電視臺爭相購買、一熱再熱的原因。
如同片中不時出現的鏡頭——那穿透樹梢的陽光,《我們的八十年代》也如一縷陽光,穿透那段舊時歲月,再度點燃人們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