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用忍受摩肩接踵的痛苦,穿梭在今年廣博會展臺間,我忽然覺得場地寬敞了不少。如果找上一個角落安靜得甚至可以來上一杯咖啡。
場子里照例行走著各個公司電視臺的某某總和某某主任,他們大都低聲細語,稀疏的人群讓他們擁有足夠的攀談空間和時間。就連明星也“羞于”露臉,混場子的娛記伸長了脖子都沒抓到幾個明星。一位公司老總對我說:“這年頭,花幾十萬搞個形象工程,對于制作公司來說確實有點奢侈?!笔谴蠹叶紕諏嵙耍€是行業不景氣?
電視劇展臺的場面還算比較紅火,節目制作公司卻相當的慘淡。李靜的東方風行居然“敢”把展臺擺在央視的后面、SMG的旁邊,確實有夠“奢侈”。還請了一路明星,就連排場也是最風光的。今年,參展的民營節目制作公司少得可憐,東方風行是我在現場看到且還有印象的惟一一家,今年連光線這樣的民營制作公司老大竟也沒有參展。
記得我兩年前寫過一篇報道,大致是說歡樂傳媒沉淪之后,民營節目制作公司開始從集團軍變成游戲隊。這兩年行業的狀態和我之前的報道基本一致,民間節目制作人大都以包工頭的身手混跡于各個電視臺之間,項目也是有一單沒一單。找幾個有點“腕兒”的制作人不難,但要找出像樣的公司還確實挺費勁,基本屬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態。
在民營節目制作市場低迷的這幾年,有的人熬過來了,但更多的倒下了。很多人都在等下一個“四公子”那樣的黃金時代的到來。今年總局新出臺的制播分離政策依稀帶來很多憧憬、很多盼頭,仿佛這條政策一出臺,電視臺就能放民營公司一條活路。但有這么容易么?電視臺自己都在制播分離,事業部門開始市場化了,剝離出去的那部分會不會來和民營公司搶飯碗?
電視劇公司的活路夠多了吧,為什么公司還都做不大?電視臺的單方面強勢和不平等契約,以及無法保障的行業信用,并沒有因為制播分離得到解決。
民營公司自身的管理問題也難以讓他們的發展更上一個臺階。為什么擁有很多優秀的節目制作人,卻出不了幾個卓越的公司經理人?精于業務、疏于管理;善于打磨項目,卻無力進行戰略布局。這就是國內目前大多數民營節目公司管理層的現狀。
走在廣博會上,還時不時遇到遞節目光盤的小制作公司。接過他們的光盤,我在想:李靜當年也是靠到處遞節目光盤,艱苦這么多年后才有今天的成就,而現在的這些地下游擊隊們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啊,他們的春天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