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是男人的軟肋,更是女人的死穴,大家都是把年輪印在臉上追趕時間。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中間的“三明治一代”剛剛體會到生活的真味,“幸?!边@個美好的字眼就已把他們包圍得喘不過氣來。
故而,美國有《絕望的主婦》,香港有《花樣中年》,大陸也有82年電影版的《人到中年》,夾心層有絕對的理由被聚焦。現在《人到中年》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又一次拋出中年男人危機的命題,可謂天時地利的選擇。
賀立群是個再普通不過的男人,職業為體育老師。其妻是醫院主刀,收入是賀的數倍。最讓賀立群“氣短”的是,因為無房他已借住岳母家二十載。當賀立群好不容易貸款買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新房,多年照料大哥一家的母親卻坐著輪椅登門了,而辛苦替賀帶大孩子又多年貼補賀立群一家的岳母賭氣似地登門也非要住下。好不容易盼來獨居的賀立群出于私心買了一張不能用于睡覺的沙發……

就這樣,《人到中年》把三代人的家庭紛爭都揭露出來:婆媳、岳婿、親家、夫妻、兄弟、妯娌、父女……更把中年群體在這樣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里,在家庭重任、不穩定的工作、高額房貸等多重壓力下的生存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為緩和老母親和老岳母當場掐架的緊張氣氛,賀立群冷不丁笑出聲來,說是想起一個笑話,關子賣得挺大,結果毫無笑料可言。足見其為潤滑家庭乃至家族關系當老好人的為難。
看到賀氏兄弟的明爭暗斗,看到賀立群夫婦處心積慮地跟各自母親做思想工作,看到這對恩愛有加的模范夫妻分分合合,看到老太太的以房養老、賣房比恩,以及小女孩的懵懂無知到成熟長大,處處體現著現今社會的物欲橫流和親情的偉大,進而反思當下的社會關系、家庭關系:老有老的孤單,中有中的疲憊,小有小的煩惱,大家所能做的,惟有理解、奉獻與包容,而不是想當然地認為一切都是那么天經地義。
與八十年代電影版《人到中年》相較,時下競爭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使本劇更易表現人到中年的負荷與尷尬。雖然從電影《手機》開始,表現男人中年危機的影視作品很多都加入了“外遇”的橋段,好像惟其如此生活才不那么枯燥,情節也才不那么單調,但本劇放棄了這種“不亂情不出戲”的套路,始終圍繞家庭紛爭去描述一個顧家好男人的喜悲,這樣的男人,群眾基礎好,自然有人緣兒。
這些年,生活劇的魅力已經漸漸顯露:《金婚》、《王貴與安娜》集中探討各代人婚姻中的相處之道;《雙面膠》、《麻辣婆媳》添油加醋地揭開了婆媳關系的面紗;《我是老板》、《貧富人生》圍繞在人到中年勵志、打拼、賺錢這些非常現實的社會熱點上;《人到中年》則將中年人要面對的林林總總的壓力、問題與危機濃縮到一起:每一個細節都平常,每一個矛盾都自然,沒有強扭,沒有加工,宛如回放再現中年觀眾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