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歡慶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回顧60年來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滄桑巨變,很多人都會想到文藝新秀——電視劇。她以亮麗多姿的形象,屹立于中國電視界50年光輝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走向新的繁榮。
電視劇在各種電視藝術形式中觀眾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現有的1974個電視頻道中,近80%的電視頻道里都開設有電視劇欄目,播出電視劇的廣告收入占到電視臺總收入的50%以上。可見,從觀眾需求和電視臺創收角度看,電視劇創作的繁榮與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上世紀80年代,“飛天獎”和“金鷹獎”評選對我國電視劇創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電視誕生于1958年,當年播出了首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據不完全統計,到1966年的九年時間里,一共制作電視劇74集。
1967年—1977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我國電視劇創作處于停頓狀態。1978年—1981年,電視劇創作開始復蘇。為了推動電視劇藝術發展,1981年,廣播電影電視部舉辦優秀電視劇評選,定名為“飛天”獎。1983年,廣播電影電視部決定開展以觀眾投票評選產生中國電視“金鷹獎”——每年評選優秀電視劇節目成為一項重要的改革創新之舉。雙獎評獎措施,極大地激發了電視藝術工作者的熱情,大大推動電視劇創作的繁榮和發展。
1984年制作了《今夜有暴風雪》、《走向遠方》等電視劇478部共1239集,電視劇年產量首次突破了1000集;1986年,制作了《紅樓夢》、《努爾哈赤》等電視劇820部2636集,第一次突破2000集,增長了一倍多;1987年,制作了《西游記》、《秋白之死》等電視劇,共計766部2985集;1988年制作了《末代皇帝》、《師說》等電視劇963部4258集,突破了4000集。

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視劇快速發展時期。從年制作110集增加到年制作1000集,用了三年時間;從1000集發展到3000集,也僅花了三年時間;從5000集躍增到6000集用時四年。盡管數量喜人,但在當時,電視劇的生產畢竟還處在成長期,大部分電視劇是短篇、中篇,長篇和高質量的作品較少。自1991年開始,電視劇部數減少,集數穩定增加。如1990年平均每部電視劇只有4.3集,2006年制作電視劇500部13847集,平均每部27集。可見上世紀80年代,雖然我們電視劇的創作數量增加很快,但是大部分為中短篇,質量比較低。占據屏幕的還是港、臺、日本劇,如《霍元甲》、《萬水千山總是情》、《包青天》、《阿信》、《姿三四郎》等。
上世紀90年代后,電視劇制作部數減少,集數增加,同時質量有很大提高。1995年,中央領導提出實施精品戰略,要求把提高質量放在第一位,這使我國電視劇創作質量跨上新臺階。
中央電視臺根據精品戰略精神,提高了優秀電視劇的收購價格,提出讓制作優秀作品的單位能夠收回成本、略有盈利。當時,中央電視臺的收購價格一集2萬元。經過測算,中央臺收購價從一集2萬提高到一集8萬,相當于原來的四倍。并且實施給獲得“飛天獎”的優秀電視劇以重獎的舉措:長篇一等獎獎金為36萬元。這些獎勵機制大大提高了制作單位制作優秀電視劇的積極性,優秀電視劇大量涌現。比如當時影響比較大的《中國命運的決戰》、《開國領袖毛澤東》、《長征》、《日出東方》 、《蒼天在上》、《宰相劉羅鍋》、《和平年代》、《車間主任》、《紅十字方隊》、《水滸傳》、《雍正王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大雪無痕》、《女子特警隊》、《激情燃燒的歲月》等。
上世紀90年代,內地制作的電視劇質量不斷增加,收視率逐年提高,改變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觀眾主要以收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制作的電視劇為主的被動局面。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晚上黃金時間專門開設了電視劇欄目,每天播出一集,播出的絕大部分都是國產優秀電視劇,確立了國產電視劇的主導地位。
2003年中央領導提出電視劇創作要堅持“三貼近”原則,推動了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高潮。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歷史劇比較多,戲說劇風行一時。2003年,中央領導提出“三貼近”創作原則后,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數質量逐步提高。據統計,2003年以來,現實題材電視劇占整個創作數量的65%以上,一批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涌現熒屏,如《希望的田野》、《劉老根》、《插樹嶺》、《金婚》、《家事如天》、《西圣地》、《家有兒女》、《任長霞》、《家有爹娘》、《士兵突擊》、《垂直打擊》等。這些現實題材的優秀電視劇受到觀眾的歡迎。據多項民意調查,有90%的觀眾喜歡看現實題材電視劇。
我國電視劇題材漸入多元化時代,內容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式多樣,長篇、短篇、還出現微型電視劇,真正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當然,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追求數量,不注意質量,粗制濫造;極少數電視劇內容低俗等。

優秀電視劇對觀眾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表達人們的偉大理想和高尚情操。電視劇要傳“情”,傳遞親情、友情、愛情。比如《家有兒女》、《金婚》、《鄉村愛情》等,就因傳“情”而受到觀眾歡迎;電視劇要傳“智”,用智慧、謀略解決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中的矛盾。比如《三國演義》就集中國古代軍事、政治謀略之大成;《中國命運的決戰》、《延安頌》表現了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的超人智慧和勇氣;電視劇要傳“禮”,傳遞中華民族優秀的倫理道德觀念。比如《和為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人為善”等體現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傳統思想;電視劇要傳“神”,就是反映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人們看完電視劇后產生超越現實的精神力量。比如《士兵突擊》、《闖關東》、《戈壁母親》等劇的主人翁就以其充滿理想和艱苦創業的感人精神影響了觀眾,給人以信心、力量,給人以創造新生活的勇氣。這種潛移默化帶給觀眾的積極影響,有時是一篇政治報告難以企及的。所以,我們要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創作原則,為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藝術鑒賞水平作出新的努力!
現在是我國電視劇創作的最佳時期,中央重視、群眾期待、人才輩出、資金渠道廣。只要我們認真落實黨的文藝方針,強化改革創新意識,努力打造和諧文化,把目標瞄準世界市場,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改革開放30年來豐富實踐的創作資源,我們就能夠制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作品。我們的時代是出經典作品、傳世之作的時代,出國際級導演、制片人和表演藝術家的時代。如果說,在過去的50年,我國的電視藝術工作者以自己的優秀作品占領了自己的電視熒屏主導權,那么,未來的50年就是中國的影視作品走向世界,進入以中華文化為主導的東方文明影響世界的時代。
(作者系原中央電視臺臺長、中國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