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秋季的到來,好萊塢的暑期檔電影票房大戰也落下了帷幕,盡管經濟環境不景氣,但今年北美暑期電影票房依然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據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北美暑期檔票房收入達到高達41.7億美元,以微弱優勢小勝2007年暑期檔——那一年,在《蜘蛛俠3》、《加勒比海盜3》、《變形金剛》等大片的狂轟濫炸下,北美暑期檔曾締造了41.6億美元的票房紀錄。
今年暑期電影出現了多贏局面,有一部影片票房過3億美元、4部影片票房過2億,票房榜前十名的影片只有一部票房低于1.5億美元。
按照傳統,北美影院通常在5月30日進入長達三個月的暑期檔。期間,大銀幕上大片云集,星光璀璨;大銀幕下各路商家摩拳擦掌,為這個“吸金”的黃金檔期明爭暗斗。不僅如此,好萊塢的許多電影公司在往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做出了一些大膽的嘗試。
五月“遭遇戰”:來得早 湊得巧
中國有句古訓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在好萊塢,這句話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等不到5月底傳統的暑期檔自然開幕,2007年5月2日,《蜘蛛俠3》(Spider-Man)就迫不及待地拉開了暑期檔的大幕,接踵而來的是《史萊克3》(Shrek)和《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三部影片像三顆重磅炸彈,一下子把當年的暑期檔炸開了鍋。結果,這三部影片不僅部部取得“開門紅”,還均以突破3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好萊塢史上最完美的5月開畫之作。
先行者的輝煌壯大了后來者的膽量。從5月1日開始,五部大片次第登場:福克斯的《X戰警外傳:金剛狼》(Wolverine)、派拉蒙的《星際迷航》(Star Trek)、索尼的《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華納兄弟的《終結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和福克斯的《博物館之夜2:史密森尼之戰》(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

作為今年好萊塢暑期檔的開局影片,5月1日上映的金剛狼《X戰警外傳:金剛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因為就在影片上映前的一個月,福克斯公司內部用來制作特效的“樣片”就出現在了互聯網上。受此影響,盡管影片在首映的第一個周末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但到第二個周末,票房數字一落千丈。如今,最終的累計1.8億美元的北美票房也僅僅是首映當周的兩倍而已。
《星際迷航》作為和《星球大戰》齊名的最有影響力的科幻系列作品,其熱賣領域覆蓋了眾多產品線。今年5月8日上映的《星際迷航》以在北美超過2.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實現了該系列的強勢回歸。不過,由于這是一個“美國味兒”濃厚的科幻題材,其在北美之外地區的票房收入最終未能突破1.3億美元。
《星際迷航》上映一周后,成本高達1.5億美元的《天使與魔鬼》粉墨登場。雖然被認為是《達芬奇密碼》的姊妹篇,但兩者的命運大相徑庭。2006年5月《達芬奇密碼》上映首周在北美地區和全球的票房收入分別為7710萬美元和1.55億美元,而《天使與魔鬼》上映首周在北美市場的票房收入僅為4800萬美元,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總收入為1.04億美元。
接下來到《終結者2018》和《博物館之夜2》上場了。5月21日,成本高達2億美元的《終結者2018》登陸大銀幕,次日便是耗資1.5億美元的《博物館之夜2》。且不說影迷們在看完《終結者2018》之后大呼“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也不論影評人評論《博物館之夜2》“湊了不該湊的熱鬧”,單就兩部影片之間的“隔夜遭遇戰”,就能使彼此的票房收入大大分流。
在今年的五月檔,雖然每一部大片都能盛大開幕,卻都不可避免地在上映的第二周甚至第二天,遭受“長江后浪推前浪”的際遇。
同題材“遭遇戰”
在過去的幾年中,暑期檔的影片一般都是針對普通大眾的“大眾”影片,可以說是男女老少通吃。但自從2006年的時尚大片《時尚女魔頭》(The Devil Wears Prada)和2008年由音樂劇改編的影片《媽媽咪呀!》叫好又叫座以來,針對細分觀眾的特定題材影片開始大量涌現。
以女性題材影片為例。單就今年七月底到八月中,就有至少三部同類題材的影片遭遇:7月24日上映的《丑陋的真相》(The Ugly Truth)、8月7日與觀眾見面的《朱莉與朱莉婭》(Julie and Julia)和8月14日亮相的《時間旅行者的妻子》(The Time Traveler’s Wife),前兩部師出同門,出自索尼;后者來自華納兄弟旗下的新線電影公司。

與此同時,充滿陽剛之氣的男性題材影片也上演了同樣的“遭遇戰”:8月7日盛大開場的《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the Cobra)、8月14日首映的《第九區》(District 9)和8月21日與觀眾見面的《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如今,電影公司擔心的是,同類題材的影片密集上映,會不會互相蠶食票房?結果證明答案是肯定的。
大牌明星=大收益?
派拉蒙的《變形金剛2》和《星際迷航》,迪士尼皮克斯的《飛屋環游記》和華納兄弟的《宿醉》是截至目前今年暑期檔最叫座的四部影片,但四部影片沒有一部是由大牌明星領銜主演的。相反,著名笑星埃迪·墨菲(Eddie Murphy)主演的《幻想之地》(Imagine That)、喜劇明星威爾·法瑞爾(Will Ferrell)的《失落的大陸》(Land of the Lost)以及由杰克·布萊克(Jack Black)和邁克爾·塞拉(Michael Cera)領銜主演的《元年》,雖然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票房卻不盡人意。
同樣,雖然有超級巨星約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和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共挑大梁,但動作大片《騎劫地下鐵》僅僅取得了美國6500萬美元、海外273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環球影業公司推出的黑幫大片《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雖有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這樣的實力派巨星,但票房萎靡不振。統計數據顯示,從7月1日首映至8月中旬,《公眾之敵》在美國國內的票房收入為9550萬美元,在美國之外的票房收入為6350萬美元。

很明顯,大牌明星≠殷實的票房。
對于派拉蒙的《變形金剛2》,北美影評界一致認為,這部影片是“MV式電影俗套的大集合”,是代表著毫無顧忌的投機主義和商業侵略的結合體。
然而,影評人的口誅筆伐卻沒能阻止《變形金剛2》的全美票房沖破4億美元大關的步伐,也未能改變本片周邊玩具產品本年度銷售額超過6億美元的事實。而且,正是這樣一部赤裸裸的商業大片,正是這樣一部差點被影評界口水淹沒的“惡評極品”,成為了北美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之一。
北美暑期檔的3點總結
1、3D特效提升票房收入
皮克斯的《飛屋環游記》和福克斯的《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證明了3D特效對票房收入的提升作用。電影公司表示,盡管3D影院僅占影院總數的一小部分,但3D影院的票房收入卻占到了總票房收入的50%。截至8月9日,《飛屋環游記》的全美票房收入為2.874億美元,在所有上映的暑期檔影片中位居第二,僅次于《變形金剛2》;而《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的全球票房收入累計已經達到5.764億美元。
2、海外票房不容忽視
索尼的《天使與魔鬼》在北美的票房收入為2.33億美元,在海外進賬3.49億美元;華納兄弟的《終結者2018》在北美進賬1.24億美元,在海外收獲2.37億美元……
3、續集影片檔期的規律和特例
2005年12月,《納尼亞傳奇》第一部《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登陸大銀幕。這部影片根據著名作家C.S.劉易斯所著的享譽世界的傳奇歷險故事改編而成,在新西蘭完成拍攝,總投資1.8億美元。最終,《納尼亞傳奇1》斬獲了2.92億美元的本土票房和4.53億美元的海外票房。2008年,迪士尼公司把《納尼亞傳奇2:凱斯賓王子》(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Prince Caspian)的上映時間轉移到暑期檔的6月6日。盡管《納尼亞傳奇2》輾轉捷克、墨西哥和新西蘭三國拍攝,制作費用高達2億美元,但票房收入卻不盡人意:本土收入1.41億美元,海外收入2.78億美元。許多業界人士認為,上映檔期的變換是《納尼亞傳奇2》票房落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外,今年5月份上映的《博物館之夜2:史密森尼之戰》,也被評論界認為“來錯了檔期”。2006年的《博物館之夜1》可以稱得上當年最大的一匹黑馬,憑借并不高昂的成本和廉價的CG特效硬生生“搶”出了北美2.5億美元、全球5.7億美元的驚人成績。究其原因,那就是《博物館之夜1》原有的兒童和家庭的觀眾定位,和足以讓此類影片飛黃騰達的12月圣誕檔期。今年,福克斯卻把家庭片《博物館之夜2》放在了商業大片云集的暑期檔,還偏偏是學生觀眾們尚未放假的5月,其慘敗在情理中。
是不是續集影片的“幸運”上映檔期必須固定?
世事無絕對。《冰河世紀3》就突破了“規律”。《冰河世紀》前兩部都在3月份上映,今年,索尼把《冰河世紀3:恐龍的黎明》放在了如火如荼的7月暑期檔。結果,《冰河世紀3》不僅在美國取得了1.879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還超越曾經獲得5.249億美元海外票房的《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成為好萊塢有史以來海外進賬最多的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