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關注國際和國內的各色電影節評獎。關注國際,是期望自己喜歡的那些當世名導(比如肯·洛奇、邁克·雷、奧宗、薩布)和演員(比如伊沙貝爾·于佩爾、凱特·布蘭切特、拉賽爾·克洛)獲得全世界更廣泛意義上的認可,同時也為下一步收藏影碟獵取信息;關注國內,則是總想在眾望所歸的大導演、大明星的行列之外,收獲一點意外和全新的驚喜。關于后面這一點,毫無疑問,目前收獲還比較有限。2000年以來,我看到的最讓我驚訝的本土電影導演無非就是李揚、李玉、寧浩,以及拍出《立春》的顧長衛;演員們的主要才藝舞臺則還是電視劇,很難說有多少充分展現。
關于本土電影節,近年有一點一再勾起我的好奇心:那就是每次電視臺直播的頒獎晚會上,每個獎項都會出現多部被提名影片,里面照例有接近一半兒、甚或超過一半兒的片子是觀眾們感到陌生的,提名前大家未曾看過,提名后如果未能獲獎,有相當多恐怕也無法在影院或電影頻道里碰上,那么這些影片最后到哪里放映去了?它們背后那一座座小山似的投資,又通過什么渠道收回?
我去查了一下:2008年國內電影產量,據說總量是406部,已排到世界第三位。與此同時,內地現有院線的銀幕據說也就4000余塊,明顯不夠用。曾有文章做過估算:即便加上其他各類影片發布渠道和合理的淘汰比率,以內地現有的消化能力,年產300部電影已經算夠多了。這也就是說,現在影片產量中的四分之一,屬于多余之外的多余——它們根本無緣面向任何觀眾,投資打了水漂;編、導、演等一應攝制人員所付出的心血,照例更談不上“被社會接受”。
如果說現有市場的消化能力,預先決定了那漲出來的100來部電影,在經濟與社會效益(雖說后者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具備)上的雙重夭折,那么額度之內的另外300部呢?一個有足夠時間且有觀影愛好的普通影迷,每月能看到的通過大銀幕、電視乃至影碟放映的國產新片,肯定到不了10部,一年更絕對看不到120部。這就意味:我們每個人每年至少又可能會錯過180部新片!加上那早已被預先淘汰的、額度外的100來部影片,一年中,我們無緣見到的本土新片可就將近300部了。而在同一時間,大家被迫在各色大小影城里學習美國大片、香港惡搞和本土票房衛星,或是學習電影頻道中有限的“電視電影”……
誰來放映那些“神秘”的與我們錯過的本土電影?誰又來放映那些“神秘”的預先以“上座率”名義被否決了的本土電影?它們到底長什么樣?這是觀眾的一個困惑,也是本土電影工業所面臨一個尷尬。一個士兵可以在戰場上被打死,但如果還沒上戰場,他就被宣布死亡了,這會成為一個卡夫卡式荒誕的宿命故事。一部電影也是一樣,僅僅由經驗主義操控的“上座率”,來判定它適合生存與否,是不是過于粗暴了。而以后會不會出現一家“無上座率影城”,專門給那些出局者提供一個“死緩”展示的機會?好賴也都是“社會資產”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