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人口轉型經常被形容為“全面的、精練的、有步驟的”社會變革。
朝鮮戰爭后,飽經戰禍的韓國經濟百廢待興,政治前景未可預卜,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80美元,全國72%的國民居住在農村,城市失業率高達近30%,首都漢城(現名首爾)內滿是棚戶貧民區。雖然生活極度貧困,但由于戰爭期間,西方軍隊向韓國引入了抗生素藥品和醫療保健體系,大大降低了嬰幼兒的死亡率,致使韓國人口死亡率相對較低,并呈現下降趨勢。
不斷下降的死亡率,加上韓國固有的高人口出生率帶來了1955—1960年間的人口增長高峰,年人口增長率達2.9%,創造了韓國人口史上的最高增長紀錄。
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來,某種轉變突然間席卷韓國社會各個領域。經濟工業化開始起飛,農村居民開始大批地涌入城市,通過選舉程序產生的國民政府穩固了國內政治局面。這場轉型持續進行了近四十年,改變了韓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
現在,韓國的人口增長率在1%以下,已經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增加,約占到總人口的80%,老齡化問題開始凸現。
從接近3%到不足1%,韓國人口增長率的華麗轉身有著太多的獨特之處。由于發生之突然、影響社會領域之廣泛、發展速度之驚人和政府干預力度之大,這場轉型經常被形容為“全面的,精練的、有步驟的”社會變革。
韓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韓國人口出生率的扭轉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初,與政府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同步。這個事實經常被認為是韓國政府是促成人口出生率轉化的決定性因素。
計劃生育政策一直受到韓國政府的全力支持,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整體人口出生率下降到低于人口更替的水平。在當時處于專制統治下的韓國,總統的支持被認為是人口出生率得以控制并持續下降的最重要推力,計劃生育政策得到了從1961年至1987年執政總統的全力支持。
眾所周知,人口出生率轉變的方式和速度取決于夫妻之間對于組成小家庭的理解和需求,以及有效的節育方法。韓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了這種途徑,因此毫無疑問地被視為降低韓人口出生率的重要舉措。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這項政策為韓國制造了渴望組建較小家庭的需求,并最終引導全社會實現了出生率的下降。
韓國計劃生育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歷時約10年。20世紀60年代為第一階段,主要是建立計劃生育項目的基本結構:清除法律上的障礙,建立全國計劃生育管理機構,招募計生工作者,確立目標體系等基礎工作。
該項工作由全國衛生系統負責,重點工作圍繞高人口出生率地區的農村育齡婦女而展開,試圖將每個家庭生育子女的數量由5個減少到3個。為避免觸怒村子里反對計劃生育政策的長者,他們只能采取私下勸說作為主要方法來推動該政策的實行。但這很快被人們接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
上世紀70年代初,社會科學家們就實施超越計生政策范圍的人口控制措施進行了探討,政府將這些新的探討成果加入了計生政策。政府同時也頒布計生獎勵制度,鼓勵韓國國民最多只生育兩個孩子,而不去過分在乎孩子的性別,這包括對養育一或兩個孩子的家庭進行稅收減免和優先申請入住政府廉價房的優惠政策。
為了順應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將人口指標的范圍延伸到城市低收入者和工廠工人。同時政府認為,韓國重視男丁的傳統思想是進一步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最大阻礙,于是便組織發起了一項運動,大量宣傳抨擊重男輕女的思想。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社會科學家們和決策者開始分析并批判這項運動對政府的完全依賴,并對這項運動將來是否能繼續起到有效作用表示懷疑。此類批判促使一些國家決策者開始反思,并逐漸退出對計劃生育項目的干預。
不過,到了上世紀80年代,韓國全斗煥軍政府加強了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支持,其主要目的是控制韓國出現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因為當時二戰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已經進入生育適齡期。為此,韓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長的綜合性政策,并將之納入到第五個五年經濟計劃中。
背后推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韓國人口出生率情況明顯不同于60年代。早年的人口出生率減少是迫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沉重的人口壓力。對很多家庭夫婦來說限制育兒數量是為了生存而作出的必要犧牲,這是推動韓國進入低人口出生率轉變程序最重要的力量。
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實施五年經濟計劃,韓國經濟已經好轉。盡管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還處于低谷,但人民已經看到了經濟成長的成果,對國家的未來也恢復了信心。農村人口向城市進軍的熱潮仍然持續,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支配比例的時代終結,農村人口出現絕對下降。
這時,生存已經不是促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父母對孩子未來的專注和關心成為了這一時期控制家庭孩子數量的主因。
這種誘因的變化體現在年輕的育齡女性身上。上一代女性是在婚后或已經生育了兩三個子女后,才獲知有關計劃生育和避孕的信息,而新一代女性則因很早就接受大眾傳媒的宣傳,在婚前就已經明確了她們的生育觀念。
隨著韓國生活水平的改善,父母投入到孩子身上的功利價值觀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感情價值更深。韓國父母恨不能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給自己的子女。包括盡一切可能供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這種觀念深植于傳統的韓國價值體系內,因此子女數量的減少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重了父母肩上的經濟負擔。
不僅如此,韓國政府制定了各種福利政策,新的生活方式漸漸形成。各種社會調查顯示,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大多數韓國人才愿意加班以賺取更多的薪酬。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一種渴望放松安逸的心態開始產生,不再只專注于努力工作、賺取高薪。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擁有一輛汽車,可以全家外出旅游逐漸變成一種廣受歡迎的生活模式,“有車家庭”成為了與“獨生子女或兩個孩子家庭”不可拆分的雙生觀念。
人口轉型、經濟變革和政府干預
韓國的人口出生率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降至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轉變過程同西方國家的經歷有少許相似,它發生在社會發展的高速時期,與很多社會經濟變革,如經濟增長、工業化進程、城市化以及教育改革等同步進行。
出生率轉變的過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項事實論證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推動了韓國人口轉型的觀點。不可否認,過去幾十年的社會經濟變革的大環境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但這個已被廣泛認定的觀點的有效性還存有疑問。
例如,朝鮮是在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條件沒有任何改善的情況下,經過至少15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人口出生率的轉變。而中國的朝鮮族也同樣在上世紀70年代晚期,沒有依靠任何重大的經濟發展條件而實現了人口出生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這兩個事例表明了政府在人口控制方面實施干預的重要性,但是政府干預在許多國家的特定社會文化下起到的最終作用是不一樣的。
人口出生率首次降低恰好是在政府實施人口出生控制政策的時期內發生的。因此,很多觀察家認為,韓國的經驗有力地證明了堅實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較高的社會發展水平是發展中國家實現低人口出生率的必要條件。韓國的計生項目涵蓋了整個國家,最初主要針對農村地區居住者,后來范圍擴大到城市低收入者。項目推進方法多樣,均獲得了很大的支持。
出乎政策制定者和絕大多數人口學家意料的是,人口結構轉換會進行得如此迅速和暢行無阻,這表明在這項政策實施之前韓國就已經有了相當有利的社會環境。家庭夫婦們感受的經濟壓力無疑是他們能夠接受避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出于無力撫養更多子女,還是對子女期望不斷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