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項名為“新的家庭生育計劃”被臺灣“衛生部”提出,用于取代過去的節育計劃。
令人口研究者震驚的是,臺灣人口粗生育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2.1%,臺灣婦女粗生育率從1997年的1.77減少到1998年的1.46,再由1999年的1.56降低到2003年的1.23。其間,2000年反彈到1.68。最初,人們認為低出生率的原因是高失業率和經濟不景氣。
這種情況持續五六年后,也有人認為這種現象對臺灣婚姻和家庭結構的影響具有持久性,特別是對臺灣的下一代影響更是不可估量。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么采取政策改變人們對婚姻和生育的觀念就很有必要了。
現在,很有必要回顧一下臺灣倡導節育的政策,盡管是非強制的,該計劃還是將臺灣家庭人均人數從2.9降到2.1,使臺灣成為“理想的節育型社會”。
臺灣的節育方式和工人的評價標準很相似,不斷存在改進的空間。對于育齡婦女來說,宮內避孕手段,比如絕育手術、服用避孕藥、使用避孕套等措施十分普遍。1977年到1980年,臺灣花費37億新臺幣雇用了400人進行測試,結果樂觀地認為,臺灣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將在1989年回升到12.5,但事實上,臺灣人口自然增長率到1990年6月才只有10.58。
這就意味著,臺灣的節育計劃已經成功達到了目標。1990年,一項名為“新的家庭生育計劃”被臺灣“衛生部”提出,用于取代過去的節育計劃。這項新計劃的著眼點是:第一,鼓勵家庭教育,為青少年提供服務;第二,鼓勵家庭生育計劃。
年出生人口減少三分之一
近年來,不婚、少子化的形勢嚴峻,臺灣每年出生人口剛超過20萬,估計10年內就會形成人口負成長。從1952年起到1999年,臺灣每年的出生人口都超過30萬,20世紀90年代以后年新增人口降到27萬以下,而且下降速度非常快,到2005年就年降到20萬邊緣。在不到10年的時間,臺灣年出生人口減幅已達三分之一。
出生人口減少,相對地,撫養小孩的壓力減輕,2007年臺灣撫幼比降到26.1%,成為歷史新低,約4個15~64歲的工作人口養一個小孩。2000年出生的臺灣人口首次跌破30萬,這批人已到了小學入學年齡,臺灣“經建會”官員指出,隨著少子化時代的小孩陸續長大,臺灣幼兒園及小學很快就會面臨學生數大幅減少、師資過剩的問題。
出生人口會在什么時候停止下降?2005年臺灣結婚對數比2004年多一點,2004年是13萬多對,2005年是14萬多對。臺灣不婚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很難期待結婚對數顯著攀升。臺灣25~29歲的婦女,已婚者只有36%。
臺灣“經建會”曾預估,到2022年才會形成人口零成長,但由于出生數比預估值少很多,人口零成長應會提前到來,這樣,“經建會”將預估提前,預計在2017年之前,就會形成人口零成長,距現在不到10年。人口零成長后的第二年,“經建會”預估臺灣將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人口負成長之后,對住宅、消費的需求應該都會下降,“經建會”擔心臺灣未來還要承受內需不振的沖擊。
人口素質的問題也令“經建會”擔憂,臺灣的新生兒已經連續數年有一成以上是由外籍媽媽所生。
生育補貼
為解決島內少子化危機,臺當局“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劃”研究報告宣布發放育兒津貼,希望將10年后臺灣的總生育率提高到1.6。但有島內學者批評,發放育兒津貼鼓勵生育的效果不大,如果是為了提高生育率,大可不必實施。
這部“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劃”研究報告的定稿,也是臺灣“內政部”將公布“人口政策白皮書”的藍本。這份研究報告,擬出短、中、長期具體政策,希望能將臺灣10年后的總生育率從現在的1.2突破到1.6,總嬰兒數為30萬人。
研究報告指出,臺灣當局缺乏統一定期支付的育兒津貼制度,因此,該研究參考先進國家生育政策,研擬給予一名子女家庭每月2000元(新臺幣,下同),兩名子女家庭每月3000元,3名子女以上家庭每月5000元育兒津貼,發放給每位兒童的時間定為6年。研究報告評估財政負擔,若只考慮該年新生兒,每年育兒津貼預算支出金額為65億以上。之后每年增加約3億;若在政策開辦之后,10年預算金額將增加1575億元,10年所需的總預算金額為2371億元。
此外,臺“內政部”已規劃“保姆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計劃”,將按月補助兩歲以下幼兒的家庭保姆托育費用,目前依照排富條件不同而有每月3000、4000、6000元3種方案。但與未來規劃的育嬰留職津貼之間,有職婦女只能二擇一,而無職婦女可以選托育補助。
依此推估,未來養育3名以上子女的有職婦女最吃香。一旦政策施行,3名子女育兒津貼每月可領5000,托育津貼每月可領18000元,其家庭每月最高可領到23000元。
臺灣針對育兒津貼的討論相當熱烈,但也有學者批評,“發放育兒津貼鼓勵生育的效果不大,如果是為了提高生育率,大可不必實施”;另一派專家則認為,“育兒津貼不必與鼓勵生育掛鉤,重點是協助兒童發展,并減輕父母的養育壓力”。
鼓勵優質移入
因應新生兒逐年減少、人口加速老化,臺灣人口政策采取了重大措施。“經建會”副主委謝發達指出,各部會將配合增訂《移民法》,將“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納入規范,以鼓勵高科技,優質專業人口移入。臺灣是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從未考慮過引進移民,這是臺灣首度將人口移入納入人口政策。
新的人口政策同意人口“空降”,但并不準備鼓勵“內升”,亦即不準備鼓勵結婚或生育。取消所得稅懲罰婚姻的設計,以及補貼第二胎或第三胎,過去討論多次,都沒有列入新的人口政策中。
行政院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兩年的“人口政策綱領”已經完成,“經建會”及“內政部”將報行政院核定后,即將推出“人口政策白皮書”,這也是臺灣在1993年宣布“人口寬松政策”后的新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綱領”中,較重要的是制定臺灣的“移民政策”。“經建會”官員說,如果未來有大量移民進入臺灣,人口零成長或負成長的狀況就會延后發生。政府看中創辦廣達電腦的林百里,為移民政策的“最佳代言人”。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臺灣目前高科技人才可以分成三類:有土生土長的代表,例如鴻海的郭臺銘和宏基的施振榮;有留學回國人才,例如臺積電的張忠謀;還有一類是“留臺學生”,例如華僑子弟來臺深造,最后在臺定居甚至創業,廣達的林百里就是最佳代表。
胡勝正表示,如果在“留臺學生”這個基礎上,用移民政策擴大吸引專業優質的年輕人才留臺或來臺,除可以充實人力外,還可以提高人口素質及競爭力。在“經濟移民”(或稱投資移民)部分,胡勝正說,政府將規劃提供足夠誘因,吸引愿意來臺創業及投資的國外人士。
經建會官員說,在“人口政策綱領”討論之初,曾經提出“生育補貼”政策,但由于政府目前財政負擔大,這個提議未獲各部會共識,再加上社會“不負責任的”生育現象普遍,而婦女學者也反對利用婦女為“生產工具”,這項規劃于是只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