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半邊天”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社會里表現并不突出,反而往往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所以,近代社會以來,不斷有女權主義者出來呼吁,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
現在,隨著女性經濟收入的提高,不僅僅是城市里的“白骨精”們,農村婦女也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那么多年,還是經濟收入提高帶來的效果更加立竿見影一些。
不過走出來的農村婦女,見識過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后,很難再走回頭路,這對農村婚姻家庭的穩定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女性一直是消費的主力,在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廠家更是不遺余力地討好女性消費者。
隨著女性經濟能力的提高,家庭地位也隨著提高,由此對農村傳統的婚姻家庭也產生了沖擊。
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的國度,“男主外女主內”是傳統的分工模式。近年來,尤其是最近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外出務工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女性,她們經濟收入的增加,改變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對農村中的婚姻關系也造成了一定沖擊。各種統計數據表明,農村打工者離婚案件中,女性起訴離婚的比例要高于男性。
李紅今年24歲,老家是甘肅的一個農村,18歲她就來到北京打工,現在還沒有回老家的念頭。她的舅媽今年35歲,也在北京做保姆,舅舅在家留守,種地、做家務、帶孩子,舅媽每月往家寄錢,補貼生活支出。她說這種家庭結構在她老家很常見,以前年輕的夫妻大多一起出來,但現在“男的工作不好找,女的好找一些,所以多半是男的回家去了,女的繼續在這兒掙錢”。
李紅在街上看見她舅媽跟別的男人走在一起,她不敢上去打招呼,問到原因時,李紅反問道:“現在不都這樣嗎?只要她還愿意維持家庭,不離婚,按時往家寄錢,其他的也不必理會太多?!?/p>
在農村,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傳統的農村女性在家中一般處于從屬地位,但一些走出封閉農村的已婚女性,她們在城市里耳濡目染,認識到男女平等,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意識覺醒,從而不再滿足于逆來順受的生活,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農村女性進城務工后,有了自己獨立的經濟來源,這是她們婚姻自主的經濟基礎。
據統計,外出打工的農村女性,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至40歲之間,因外出打工而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往往會對現有的婚姻產生不滿,希望追求新的生活和幸福。一位研究婚姻問題的專家介紹說,農村打工者的婚姻基礎一般相對薄弱,而當前社會對離婚相對寬容,個人受家庭的束縛逐漸松解。
一名專家也對此指出:“夫妻一方進城打工,因生活環境的變化,思想觀念的更新,而造成夫妻雙方差距拉大,缺乏共同語言,從而最終導致婚姻破裂的現象已屢見不鮮。這說明,農村進城打工女性在逐漸城市化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日益覺醒,她們不再僅僅看重婚姻的形式,更追求婚姻的質量。再加上這些女性家庭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婚姻中的自主權增強。這些,都成為女方主動提出離婚的重要原因。應當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p>
當然,在外出打工者中,也有一部分女性,由于受社會上某些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其婚姻價值取向發生了偏離。王女士老家是湖南,她對記者說,在那里已經形成了“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傳統的道德觀念日益淡薄,“只要掙到錢就好,至于用什么方法都無所謂”。通常,在工廠里做工的話,這些打工者月收入少的700元到800元,多的1100元到1300元。而從事性交易的話,一個晚上很輕松就能賺幾百元。“有些人甚至就在年底出去兩個月,掙夠一年的錢,說是出去打工,誰知道呢。”王女士對此有些不屑。
農村外出勞動力的性別構成受勞動力需求結構的影響??陀^地講,沿海吸引大量勞動力的地區,發達的多為輕工業,如果從賺錢的角度來看,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賺錢。而最近的經濟危機,又使男性回到老家,女性還可以留在城市做家政、保潔。“出來的人見過世面之后,是不愿意再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