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里昂雙年展“日常奇觀”(2009年9月16日-2010年1月3日,www.blennaledelyon.com)以9月14日的一場專業預展拉開帷幕,此時北京和上海的藝術季也正進行得如火如荼。9月13日是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的最后一天,但我還是選擇了乘機飛往法國,而由我們畫廊的工作人員留下來負責我們的展臺,因為我不想錯過侯瀚如先生的里昂雙年展開幕期間最重要的這幾天。這次是他第一次成為其第二故鄉法國最負盛名的國際雙年展的主策展人,也是唯一的策展人。
今年的雙年展在里昂城里全面鋪開,共有四個獨立的展覽地點:一個巨大的廢棄糖廠和一個倉庫,整個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個則是市中心一家藝術基金會所在的歷史建筑。共有趣過70名的藝術家,所有活動總數超過150項,其中35項以上專為里昂而創作。里昂雙年展每屆都在不斷進步,如今已成為法國最具國際性、也最野心勃勃的當代藝術盛事。
從1984年的第一屆開始,在其藝術總監希艾里·拉斯帕爾(Thiarry Raspail)的領導下,里昂雙年展得到了里昂市、羅納-阿爾卑斯地區和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每兩年,同時身為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的拉斯帕爾先生都會挑選一名策展人,與其一同密切合作。為每一屆歡年展設計一個藝術項目。在過去這些年里,里昂雙年展在里昂市的許多臨時地點展出過,并逐漸在塞納河邊巨大的舊廠房和倉庫里有了半永久性質的展覽空間。不過,讓藝術活動走出傳統的永久展廳而走進里昂各處社區的初衷并沒有改變,始終是里昂雙年展各項活動的重心。
侯瀚如給本次雙年展取的名字,“日常奇觀”,所指向的是對日常生活的哲學審視。與法國20世紀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相呼應,候瀚如這樣解釋道:“這個世界的確分為兩個部分,一部舅是高度可見的,即奇觀部分,另一部分是不可見的,即日常生活;藝術家們就是在這種生存經驗中尋找著藝術靈感。”
作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我們的日常生存介于兩個世界之間:一是來自消費社會的無法逃脫的影響,即“奇觀”,一是如何安排我們的日常生活并融入社會中的平凡現實。“這兩個部分之間的張力是創作靈感的真正來源。”侯瀚如說。
從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時開始,侯瀚如狂熱奮進的步伐就不曾放慢過:彼時我與他初識,他身上有著無窮的精力,而現在。我得說,他的精力即使沒有更多,與當年相比也毫不遜色。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更好地分配、集中自己的精力并創造出更高的創作效率,而不將其浪費一絲一毫。我認為,侯瀚如現在的專業成熟度已經達到了這些令人稱羨的高度,今年的里昂雙年展上,他在策展方面表現出來的無所不能和驚世駭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我一直追隨他事業發展的步伐,關注他策展的各個國際性項目,他的藝術寫作,他的博物館顧問工作和特邀演講,而這一切的頂峰,在我看來,就是他最近去舊金山藝術學院任藝術講師和學院美術館的策展人,與奧奎·恩維佐(Okwui Eriwezor,去年的光州雙年展策展人和上一屆文件展策展人之一)共事。后者可以說是活躍在當今世界的最能給人啟迪的當代藝術策展人之一我好奇的是侯瀚如去了美國之后,其世界觀和策展風格是否有所改變;反過來說,我同樣好奇的還有,他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又將如何反映在這次雙年展里,反映在向他曾長期生活的國家——法國的“勝利回歸”里。
今年,除了傳統的雙年展展覽外,還有30多名藝術家受邀進行現場創作,包括在里昂當地與不同群體的合作例如,印尼藝術家艾柯努格羅荷(Eko Nugroho)就在里昂一處郊區和一群年輕人進行了一個月的創作,所創作的現代舞和皮影戲舞臺作品結合了美國街頭黑人文化Hip Hop風格的涂鴉藝術和艾柯的科幻、機器人和卡通形象。最后的成果是一個帶有當地風格的印尼傳統皮影戲,融合了城市街頭生活的元素,在雙年展開幕期間上演。
對侯瀚如來說,其雙年展的重點之一是如何讓藝術作品走出傳統的博物館展廳,走近人群大眾,并融入其中在雙年展的“街景畫”主題部分,藝術家讓當地居民都加人進來,和他們一起“制造藝術”,“占據藝術”,“吃掉藝術”,“談論藝術”,以及“思考藝術”。藝術家志愿者們在城里各處通過所有人都可以加入的精心設計的活動,和大眾一起參與各種開放式論壇和實驗項目。
侯瀚如把雙年展分為五個主題:萬物的魔力。慶祝漂流,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一起生活,以及街景畫,每一件藝術作品都與五個主題中的一個相對應,有自己的標題和顏色標志,因此,在五個主題的展覽設計中,可以很容易地把任何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與相應的顏色和主題相聯系、這種對細節的高度重視不但使參觀雙年展變得極其容易和一目了然,而且也便于人們時刻記住其原先的主題和內在的重心。
候瀚如劃分的這五個部分關注的是藝術在反映都市人尋找日常生活意義的痛苦掙扎過程中的多樣表現。其所涵蓋的主題包括了許多美好世界的烏托邦模型,不同的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溝通,社會、歷史和政治的批判,今天那些合法與非法的后殖民時代移民,物品的獲得和積聚,獨立自治的威脅,爭取城市空間等,當然還有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在我看來,如今侯瀚如在策展中發出的聲音更加響亮也更加合理,并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清晰看法。通過本次里昂雙年展,侯瀚如毫無疑問地確立了自己不容忽視的力量及其作為當今最為敬業和純粹的當代藝術策展人之一的地位。他為里昂雙年展提出的策展主題沒有回避人生最困難、最深刻的那些問題,即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為生存而努力掙扎。
侯瀚如的里昂雙年展是作為一個審視的過程而不是結論來組織的。他毫不遲疑地承認,他自己也沒有答案,仍然在通過他策展的項目尋找意義——我們作為都市人在日常生存中共同付出的努力和經受的苦難當中的意義。
“侯瀚如的記憶力如同照相機般精確,這讓他在他的同儕當中成了佼佼者。他能以全班第一的成績從中央美院畢業,也離不開他那驚人的記性,”藝術家嚴培明在里昂雙年展的開幕活動中這樣跟我說。
嚴培明還說:“你可以問他有關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問題,不管是西安的還是紐約的,他都能告訴你什么地方見過這個藝術家,這個藝術家此時在創作什么作品,以及他/她最近的展覽在哪里舉辦。”侯瀚如下一步會做什么呢?這無疑值得期待。接下來是什么?去哪兒?至少還有我會一直追隨他的人生軌跡,興致盎然地思索他所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