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當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我省舉辦了“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征文”活動,全省有73個新聞單位踴躍參與征文活動,收到121篇稿件,大多是具有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的好文章。其中有28篇稿件獲獎。本刊此次刊登的是其中獲得一等獎的7篇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紀錄了我省新聞記者與共和國共同成長和投身改革開放的足跡,有的寫了對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采訪親歷的驚心動魄的過程,有的寫了追蹤采訪先進模范人物受到貼身感化的動人經歷,有的寫了在新聞采訪第一線艱苦勞作而樂在其中的體會,讀來令人感動和深思。
為了推動新聞事業繁榮發展,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素質,我們推薦這些優秀作品,衷心希望這些凝聚著心血和汗水的好文章能在新聞從業者和有志于新聞事業的人士中引起共鳴和帶來啟發。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作為一個特殊年齡層的人群,“80后”在人們眼中,除了相對的年輕優勢之外,總不免被或多或少地貼上“任性”、“不成熟”、“難當大任”等標簽。當下,越來越多的 “80后”記者走上新聞工作崗位,面對時代的召喚,面對人民的期望,我們能挑大梁嗎?
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80后”記者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發展,有著最為切身的感受。在抗洪救災、抗震救災等重大新聞戰役中,我們在親歷中成長;在身邊榜樣的影響下,我們在悄悄地學會擔當。“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漸漸懂得:新聞記者肩上是沉甸甸的社會責任,當一名稱職的新聞記者,我們要付出很多,很多……
經歷:難忘的瞬間
在難忘的2008年,我和周圍同事并肩戰斗,成功地接受了大事要事的檢閱,圓滿地經受了急事難事的嚴峻考驗,打贏了一場場大仗硬仗。其中,最難忘的還是在地震災區采訪時的那一幕幕。
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我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多次請戰,強烈請求到抗震救災一線采訪報道。端午節當天,我終于接到了赴川采訪任務,沒有顧得上和家人道別,就火速飛赴災區,在抗震救災一線連續奮戰16天,每天平均工作15個小時。
進入6月,抗震救災逐步由搶救生命轉向災后重建。安徽援建都江堰的建設工程何以高效推進?活動板房和過渡校舍的質量如何?援建一線的“徽匠”們是怎樣的精神狀態?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跑了都江堰市近20個建設工地,和設計人員、建設工人同吃同住,和質量監督員一起頂著烈日逐項核驗。為了采寫一位60多歲、自愿前往災區參加援建工程的巢湖老漢,我冒著余震的危險,翻過兩個山頭,趕赴距離震中映秀鎮僅有9公里的紫萍學校建設工地,與老漢面對面交流。隨著援建工程的逐步展開,我的足跡也遍布災區各地。在什邡,我跟隨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專家,前往四川省重要的化工基地,實地了解液氨罐等化學設施的安全情況,在回駐地的路上,汽車上下顛簸,行駛困難,但我的腦中只想著采訪的點滴細節,要及時地將報道傳回。在松潘,我不顧胸悶、頭暈等高原反應,剛到就跟隨安徽省對口支援松潘先遣工作組,奔赴受災嚴重的鎮坪鄉解放村和新民村,挨家挨戶走訪村民,探訪他們的受災情況。當晚,我又放棄休息時間,采訪晝夜監測松潘水源的安徽環保援川工作組。
在災區期間,我采訪了當地干部群眾、援建工人、地震專家、工程技術專家、環保監測專家、醫療隊、防疫隊、衛生監督隊、武警戰士、一線新聞工作者等近100人,發回稿件21篇、圖片22幅,其中《支援松潘,安徽在行動》、《援建帳篷里的“婚禮”》等報道在社會上反響熱烈。安徽省支援四川災區前線指揮部、安徽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同志對我的新聞稿件和敬業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從災區返回,領導、同事都讓我談談在災區采訪的心得體會。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批“80后”志愿者的心聲:“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么,而要問你為你的國家做了什么。”是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騰飛,匹夫有責。經歷了災難的磨礪,我們“80后”記者正在學會“擔當”!
榜樣:就在我身邊
我們年輕記者每一步的成長,都離不開報社這個大家庭。在安徽日報這片沃土上,有領導的親切關懷,有“爭比學趕超”的業務氛圍,作為報社的一分子,我也會自覺地要求自己,不斷學習,寫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多少個白天和夜晚,飽經風霜的老編老記們凝聚睿智的目光,弓起的身軀不知疲倦地匍匐在案前,掃描著電腦屏幕上那四面八方來稿的海洋;多少個春夏和秋冬,記者們堅實的步履行走在工廠軍營學校田間,采擷著大千世界里繽紛的色彩鮮甜的果漿。
2007年7月,王家壩站洪峰水位29.59米,淮河流域發生了繼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洶涌的濁浪使安徽蒙洼蓄洪區一片汪洋。安徽日報社領導迅速安排三路記者赴抗洪一線采訪。作為唯一一名“80后”記者,我在第一時間出發,到達受災最重的蒙洼蓄洪區。到達蒙洼時,阜陽記者站站長安耀武已經奮戰了3個日夜。此時的安站長已多日沒能洗澡,渾身充滿了汗水和泥水,身上多處被蚊蟲叮咬,奇癢無比,手上、腿上均被抓成一道道血印。他顧不得這些,帶著我轉戰各大洪澇區,五次過家門而不入。他說,抗洪現場的一幅幅感人的場景,一串串感人的故事,讓他深受鼓舞,根本顧不得自己。只想著用自己手中的筆及時地將抗洪精神傳遞給全省廣大讀者。“洪水不退,人不退;一定要用手中的筆把安徽省的抗洪精神全面地展示出來。”在老記者的身上,我又一次學會了“擔當”。
感悟:責任重于山
我剛到報社的時候,總編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記者是一個塑造高尚品質的職業、是一個鍛煉你成長的職業、是一個能影響你一生的職業。
從事新聞工作已有五年,如果要問我最大的體會是什么,就是這個行當讓你懂得什么是責任,怎樣為履行這個責任來要求自己、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首先,他應該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
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我們的新聞媒體要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而新聞記者是公眾的代言人,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聞記者最根本的追求。作為一名記者,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不能擔當好公眾代言人的“角色”。
記者需要始終站在社會的制高點,從政治、政策、全局和社會規律的高度出發向大眾提供信息。同時,他還負有開啟思想、引導輿論的責任。但凡中外名記者、名編輯,無一不是最大限度地忠實履行這個責任的人。這既是一種使命感,也是一種政治覺悟,也是一種職業道德。
第二,他應該是一個勤奮的人。
一個合格的記者應該是一個勤奮的記者,即所謂的“嘴勤、腿勤、手勤”。記者勤奮有兩個含義:一是說有的新聞線索是跑出來的;二是說采訪要扎實,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
記者所從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艱苦、最具創造性的職業之一。艱苦的、創造性的新聞工作,就像逆水行舟。要戰勝急流、漩渦,要避開暗礁、淺灘和迎面來船,就必須精力高度集中,馬達一刻不停。新聞工作新、快、深的特點,要求記者在知識儲備上“雜而專”,更要求記者必須具備刻苦勤奮的素質。
第三,他應該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
獨立思考是新聞工作者最寶貴的品質之一。面對紛繁的事物,記者需要從中挑選最有新聞價值、最符合歷史潮流和時代要求的新聞元素。這就需要記者靜下心來,冷靜地觀察、思索,去偽存真,由表及里。
當下,新聞記者的誘惑很多,比如一個價格不菲的廣告就可能影響稿件的表述。作為一名黨報記者,絕不能因逐利而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損害媒體公信力。以一個新聞人的職業敏感、敬業精神和真誠勇氣,為百姓而言,為社會發展而言,為祖國騰飛而言,這是每一個記者編輯乃至媒體的責任所在,價值所在。
新聞是人生最好的一塊平臺。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在這里三點都可以做到。很慶幸,當初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是它讓我成長,讓我學會擔當!
(該作品榮獲全省“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征文作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