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古稱“春谷”,素有“皖南門戶”的美譽。近年來,其發展的速度一直被人們所關注。進入2009年以來,該縣依然保持著健康快速的發展勢頭——
數字表明:今年1—9月份,全縣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28.4億元,同比增長40.1%;固定資產投資78.2億元,增長50.9%,其中工業投資61.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78.6%,增長74.1%;財政收入8.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4億元,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億元,增長24.3%。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3818元,增長16.4%。
“繁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得益于我們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努力促進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談到成績的由來,繁昌縣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湯春和這樣總結到。
湯書記告訴記者,繁昌是一個以資源型企業為主的工業縣,經濟發展對資源型產業依賴度較高。2006年初,全縣102家規模工業企業中,資源型企業近50家,產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近70%。面對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形成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巨大壓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果斷決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著力于經濟結構的調整,致力于發展方式的轉變,努力探索具有繁昌特色的發展之路。
具體說來,該縣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以資源集約節約促發展方式轉變
2006年初,繁昌縣共有煤礦、非煤礦山企業225家,礦山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布局散。近年來,該縣堅持合理開發、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一方面,關閉整合。結合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兩年多來,縣財政投入補償資金近2億元,關閉整合小礦山企業140家,其中12家小煤礦全部關閉,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該縣利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進一步加大礦山整規力度,關閉小礦山企業32家。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堅持將優質資源配置給優勢企業,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保障了海螺水泥等重大項目的順利實施。投資50億元的海螺水泥項目,在海螺集團高度重視和省市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進展順利。目前,6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投產,2條日產1.2萬噸生產線項目正在全力推進。項目全部建成后,繁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海螺項目的實施,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優化了全縣經濟結構。
以推進節能減排促發展方式轉變
水泥業是繁昌縣的傳統支柱產業,全縣立窯水泥企業曾經多達26家,由于生產工藝落后,小水泥企業能耗高、污染重等問題一直較為突出。為此,該縣出臺了鼓勵資源型企業轉產發展的優惠政策,對按時關停落后產能的企業,給予補償或獎勵;對資源型企業在縣內轉產發展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給予比招商引資企業更為優惠的政策。2007年以來,先后關閉小水泥企業19家,淘汰落后產能358萬噸。富鑫鋼鐵公司是由老國有企業改制而成,設備落后,工藝陳舊。去年以來,在引導富鑫鋼鐵公司在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新上了年產100萬噸特種鋼項目。通過上大壓小,實現了節能減排。2008年,全縣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7%,二氧化硫減排925噸,化學需氧量削減246噸。在此基礎上,該縣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重建工程,加快了生態立縣的步伐。
以產業做大做強促發展方式轉變
堅持以重點項目為載體,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做優以海螺水泥、建華管樁、鑫曜新型建材為龍頭的新型建材產業;通過產業集聚、加強配套,做大以華陽服飾、寶成鞋業、瑞文吉服飾為龍頭的輕紡服裝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創優升級,做強以富鑫鋼鐵、華鑫精密鑄件、容川風電設備為龍頭的冶金機械產業;通過內引外聯、靠大靠強,做實以雙鶴藥業、同福食品、金豐糧油為龍頭的醫藥食品產業。2006年以來,全縣工業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0多億元。
目前,新型建材、輕紡服裝、冶金機械、醫藥食品等四大主導產業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的70%以上,產業集群效應已經顯現。2008年,工業化率達57.2%,在全省縣級排名第一。
以招商引資選資促發展方式轉變
把招商引資與培育主導產業、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勞動就業結合起來,堅持有的放矢,推進招商選資。在項目選擇上,嚴格把好“產業特色、投資強度、規劃建設、環境保護”四道關口,著力引進“好、大、高、外”項目,堅決杜絕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近年來,先后有13家上市公司落戶繁昌,這其中有亞洲最大的水泥企業安徽海螺集團、全球最大的制鞋企業臺灣寶成集團、全球最大的管樁企業廣東建華集團。此外,該縣還圍繞蕪湖市主導產業發展,積極引進裝備制造、汽車零配件項目,著力培育新興產業;圍繞促進三產提檔升級,出臺了三產項目建設扶持政策,星級酒店、專業市場、連鎖超市、購物中心等一批項目相繼落戶。上述項目引進和建設,有效改變了該縣資源型企業比重過大問題,解決了資源型企業關閉后工人就業問題。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努力擴大對外出口。2008年,全縣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3287萬美元,同比增長82%,其中出口2282萬美元,增長35.3%。
以企業扶優扶強促發展方式轉變
圍繞四大主導產業發展,強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引導和扶持。
一是完善政策。在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同時,結合繁昌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減負政策。對本土企業增資擴股和進入工業園區的項目,給予招商引資企業同等優惠政策。
二是強化服務。為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廣泛開展了以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務、送信息、送資金為主要內容的“五送”活動,與企業抱團取暖、共渡難關。特別是在企業融資方面,進一步完善了縣域金融體系和政銀企合作制度。
三是加強引導。僅去年以來,縣、鎮財政就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品牌創建、產業升級。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209家、產值超億元企業增加到17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2家。全縣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3家、高新技術產品25個,全縣人均申報和授權專利數居全省縣級首位。輕紡服裝業是我縣主導產業,全縣共有服裝及配套企業200多家,安排就業2萬多人。為幫助服裝企業克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支持服裝企業擴大規模、自營出口、創建品牌,該縣在省、市各項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了促進服裝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將服裝企業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獎勵給企業,對企業創匯由縣鎮財政予以獎勵。去年下半年以來,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該縣服裝企業堅持“不裁員、不降薪、保穩定、謀發展”,訂單不減反增,利潤不降反升,一大批企業紛紛擴大投資、新上項目。對此,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曾于7月26日進行了全面報道。
下一步的打算
近年來,繁昌縣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加快了繁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進程。采訪中,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湯春和還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三?!蹦繕耍σ怀觥鞍l展要大招商,城市要大建設,項目要大推進”,繼續堅定不移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具體為:
一是堅持上大壓小、扶優汰劣,年內關閉剩余的6家小水泥企業19條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190萬噸;今明兩年再關閉48家小礦山企業。二是加強重點項目協調服務,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在完成蕪湖核電項目土地預征、進站道路和安置房建設的基礎上,積極做好前期相關服務工作,力爭項目早日批準、盡快建設。三是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圍繞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主動對接,承接轉移。四是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實施民生工程,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