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聞報道 基層
新聞報道“三貼近”原則要求媒體的鏡頭和筆觸都要更多地對準基層,而縣級媒體處于基層的最前沿,加強基層宣傳報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據自己的實踐和體驗,筆者以為做好基層新聞報道,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環
節。
一、多深入,融入生活,發現報道的聚焦點
生活是新聞報道的源泉。生活中從不缺少新聞,缺少的只是發現。而深入生活是發現的前提,也是“三貼近”必然要求。這就要講究“貼近”的方法,我們所說的“貼近”是深入,是身心的完全融入,而不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接近”。融入的最高境界是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而檢驗融入與否的標準就是看你能否站在百姓的視點去認知周圍世界。能夠熟諳百姓的喜怒哀樂、所想所急、所作所為,說明你已融入了基層生活,相信這時你也就不難發現報道的素材,即媒體的聚焦點之所在了。
融入生活的直接目的是熟悉生活,本質任務則是熟知百姓,因此,實現“融入”的關鍵是要努力培養與百姓的感情。當百姓能夠對你無話不談時,你的“深入”就已達到了另一重境界。
三年前,梅河口市開始退耕還林。繼而,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生態興市的發展戰略,作為報道生態建設的記者,近年來,經常與山區農民打交道,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了參與退耕還林和生態建設的農民們在享受到國家補貼政策時的激動、參加植樹造林時的辛勞以及看到幼樹成活時的喜悅。有時,我們還直接加入到勞動的行列,和農民一同出力流汗。長期接觸讓我們和農民成了朋友,他們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們都一目了然。我們也努力通過媒體來表達他們的愿望和心聲。比如退耕還林伊始,一些人擔心政策有變,不敢或不愿往還林上多投入。他們往還林地里種莊稼,莊稼種得不錯可樹卻死了;有的人急功近利,甚至故意噴藥毒死幼樹;還有的不管土質和地勢如何,只管種上敷衍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們積極向農民開展政策宣傳工作,穩定民心;同時,也策略地把農民關心自己利益的訴求反映給相關部門,爭取更有效的解決辦法。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就出臺了允許和保護農民在林地間種糧食的政策。而對于造林和生態建設,我們則堅持用典型引導的方式加以推動。
吉樂鄉是我市重點林區。還林之初,一些有識之士就把眼光瞄向了材質較好、成材較快的紅松,把它當作還林的主要樹種,而這一品種又特別適合當地的土質和地形。梅河口是世界最大果仁集散地,果仁的經濟效益是眾所周知的。栽種紅松更大的好處就在于能產松子,有更好的經濟效益。我們通過一些造林戶的典型報道,結合算賬對比,配合鄉政府制定的鼓勵措施,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造紅松林的事業中,使全鄉紅松林幾年內就形成了萬畝的規模。農民對未來增收致富充滿了信心。
二、善觀察,開闊眼界,捕捉報道的切入點
融入生活,對于發現新聞而言,不過只做完了工作的一半;發現新聞,還要靠敏銳的觀察力。首先,觀察是發現的基礎,觀察力是尋找新聞的最基本能力。新聞工作者的眼睛不只是監控器、掃描儀,時刻追蹤時光推移、事物發展,還要是視頻頭、電子眼,隨時鎖定瞬息萬變的蛛絲馬跡。其次,對于確定的報道素材,通過審慎的觀察,能夠有助于找到報道的合適的切入點。離開細致的觀察,生活和事件中的精彩是難以發現的,而這些精彩無論對于報道者還是新聞受眾,都是不可或缺的。
這幾年,農村養殖業成了部分農民致富的主要手段。可是,在養殖業推動過程中,一些基層干部不是真心實意幫助農民增收,而是為了指標和政績。當農民真干起來后,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反而變得漠不關心了。農民對這樣的做法非常反感。如何把群眾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底。去年秋,市郊一個鄉有一養殖場死了很多雞,戶主賠得夠嗆。當事人向我們講述,開春時,鄉領導多次登門鼓勵他養殖,還承諾資金和防疫等事宜。雞引進來后,鄉領導去忙別的項目了,就再也沒登門。養殖戶缺資金也找不到他,承諾的主動上門防疫也得自己來。結果,因為經驗不足,造成了損失。這養殖的損失,只能由養殖戶自己承擔嗎?當初極力鼓動支持的那些領導就沒有責任?于是,我們便做了《誰該為死雞埋單》的報道,這篇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三、勤思考,由表及里,凝聚報道的著力點
文章不是無情物,新聞作品同樣也要融入作者的諸如閱歷、學識、功力等諸多因素,好的新聞作品是要融入作者更多的思考的。多彩的基層生活給新聞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這些內容雖然不乏閃光之處,但卻既代表不了生活的本質,也不能原景式地去表現。新聞工作者必須做一些去粗取精的工作,就是要通過由淺入深的分析,達到由表及里的認識,從而實現對事物本質的把握,使新聞報道更反映生活本質真實。這些過程告訴我們,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凝聚報道的著力點,使報道更具有效力。
今年初,我們接受了關于生態建設成果報道的任務。按照慣例,我們在林業局和各鄉鎮收集了一些關于造林數量、成活率和投入人力財力等情況的一大堆數據。我們通過認真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這些數字不是“果”,充其量是“功”。要讓新聞真正發揮輿論引導和鼓舞的作用,還要深入到群眾之中,挖掘出為群眾所接受的真實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我們經過深入生態建設重點鄉鎮的反復調查和認真采訪,從群眾中詳細了解到了溪水變清、飲水變甜,山上的獸類增多、林中的鳥兒增加等現實變化,并把這些情況從新聞報道中反映出來。由于其真實可信,又是百姓看得見、體會得到的變化,因而收到了較好的報道效果。
四、常動筆,精益求精,激發報道的興奮點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常動筆,不只是提高寫作技巧的途徑,也是積累報道素材的有效辦法。筆下常寫,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胸中常有,一旦時機成熟,就能夠充分釋放出來。這里所說的常寫,一方面體現在量上,就是指要多寫。另一方面,也體現在質上,即一篇報道也要反復寫,常推敲。文章常寫常新,好新聞有時也是改出來的。反復修改、精益求精,往往就在這看似枯燥的過程中,激發了興奮,契合了靈感,奠定了成功。
近兩年,我臺《鄉村涌來城里打工族》和《誰來為死雞埋單》等幾篇報道,分別榮獲全國電視新聞特別獎和吉林政府好新聞一等獎。這些報道就是經創作人員數十次的修改才最終獲得殊榮。它們既是對基層新聞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好新聞是改出來的這一論斷的最好詮釋。
(作者單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廣播電視局)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