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電子新聞稿件 失實 報道
電腦進報社,實現無紙化辦報,是紙質媒體辦報手段的革命,它不但給我們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也給我們帶來方便快捷高效率。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遇到必須解決的難題——如何預防電子新聞稿件報道失實?
《滁州日報》經濟實力薄弱,編采人員少,記者自采的稿件,僅占總用稿量的5%左右,其他稿件主要來源于各縣市區通訊員(包括鄉村通訊員)。在實現無紙化辦報之前,通訊員主要通過郵寄和傳真投稿,為確保稿件的真實性,來稿須經有關領導機關審核,并加蓋公章,我們才能采用。這樣稿件真實性比較有保障。二年前,實現了無紙化辦報,當時我們就想到電子新聞稿件無法蓋章、稿件的真實性怎么保證的問題。因為這是新技術條件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因而一時也沒有現成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半年前,我們建成了滁州日報網絡版,開通了屬于自己的電子郵箱(之前用免費郵箱),從此,紙質稿件越來越少,電子稿件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電子稿件已占總來稿量的95%以上。為確保稿件的真實性,我們規定來稿必須寫明作者單位地址、單位電話號碼和作者的手機號碼,以便隨時聯系和查核。盡管如此,還是引發兩起失實報道,帶來兩次“強震”。
失實報道一:2006年3月,鳳陽縣文化局的一位老通訊員采寫的“鳳陽五帶五幫體現黨員先進性”稿件。“五帶五幫”即農村黨員帶頭并幫助鄰居實現生產發展、帶頭并幫助鄰居實現生活寬裕、帶頭并幫助鄰居實現鄉風文明、帶頭并幫助鄰居實現村容整潔、帶頭并幫助鄰居實現管理民主。我們感到這篇稿件道出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性如何體現的重大問題,頗有新意,指導性強,立即在頭版開設的先進性教育專欄發表。安徽省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看到這篇稿件后,十分重視,立即派人深入調查,總結經驗,想在全省推廣。沒想到,調查的結果卻是,鳳陽縣確實根據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在全縣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五帶五幫”活動,但是支撐整個稿件的主要事例卻系作者杜撰。這篇失實報道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嚴重損害了報社的聲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失實報道二:本報一版“皖東縱橫”專欄刊登了一條簡訊“滁全路滁州段基礎設施‘花費’2000萬”。此稿有兩處失實,一是把市交通局投資2800萬元說成是市城建局投資2000萬元;二是開工日期也錯了。消息發表后,引起市交通局領導的氣憤,受到分管副市長的批評。
這兩起失實報道,讓我們感到震驚,我們不得不從確保新聞真實性、捍衛黨報權威性的高度來認識問題,認真加以解決。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我們發現第一篇失實報道作者是縣文化部門的干部,而他寫的稿件內容卻是全縣的先進性教育。這位作者是跨行業、跨部門來寫稿件。第二篇失實報道的作者是市公路局直屬分局的普通工作人員,他是下屬單位的工作人員,卻寫了本系統全局性的稿件。我們認為這是兩起失實報道的重要原因。為此,我們根據以往的采編經驗提出了在編輯過程中“三勤、三看、三不用”的應對之策。
“三勤”即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對待來稿,編輯要帶著問題、甚至懷疑來看稿,看看稿件內容合不合情理、違不違反常識、常規,符不符合實際情況等等。如有疑問立即打電話詢問作者,詢問新聞發生的地區或單位領導、直至主管部門領導,如遇到不懂、不知的事或知識等等,立即問同事問領導,直到搞清楚、搞明白為止。“勤”字不僅可以預防失實,也是當好一個編輯的基本素質。切不可大而化之、馬馬虎虎,切不可以工作忙為借口而變懶,切不可因為編輯工作時間干長了而感到厭煩。因為編輯是整個辦報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三看”即看來稿作者是什么單位的;看是不是熟悉可靠的;看稿件內容是什么。通過“三看”基本可以摸清來稿的情況,然后決定是否編發,是否該詢問有關單位、有關人員弄清情況。比如,一位編輯收到一篇某縣如何建設新農村的電子新聞稿件,如果作者是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同志,內容也沒有疑問,就可以大膽編發。因為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的同志是報社的“編外記者”,是熟悉可靠的骨干通訊員。如果作者是我們不熟悉的,又不是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和縣農委等有關單位的人,那就一定要謹慎小心,在沒有搞清情況之前不能貿然編發,否則就有失實的可能。
“三不用”即身在局部寫全局性的稿件不用;跨地區、跨行業寫的稿件不用;寫稿常出紕漏的通訊員稿件不用,除非經過核實新聞事實是真實無誤的。前文所說的兩篇失實報道就屬于身在局部寫全局性的稿件和跨地區、跨行業寫稿件這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的人寫出稿件為何不用呢?首先是新聞采訪的渠道有問題。作為一個業余通訊員無權采訪上級單位、外地區外行業的領導或權威人士,縱然去采訪,人家往往也不會接待。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之外,很難寫出事實真實的新聞稿件來。其次,身在局部寫全局性稿件和跨地區、跨行業寫稿件的人,大多對新聞工作半通不通,這種素質決定了他們難免寫出失實的新聞稿件。
自從采取“三勤、三看、三不用”的應對之策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有一個縣的通訊員寫了一篇某鄉村村通水泥路的消息。看到稿件后,我們感到和已知的情況有出入,立即打電話詢問有關部門,原來通訊員把計劃中的事,寫成了已經實現了的事,我們把關否定了稿件,從而避免一次失實報道。一位宣傳部的領導向我們反映該地一位老通訊員曾寫了幾篇內容不實的報道,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我們立即停用這位老通訊員稿件。
此外,我們還通過編前會、新聞部例會、業務培訓等形式,加強編輯的責任意識、敬業精神的教育,要求編輯養成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縣以下的通訊員,基本沒有學過新聞,而且變動較大,有些同志甚至分不清新聞和文學的界限,分不清新聞與歷史的區別。為此,我們常常舉辦通訊員培訓班,努力提高通訊員的新聞素質,從源頭把好新聞真實性的關口。
2年多來的事實證明,我們在辦報的實踐中,逐步探索出的“三勤、三看、三不用”的應對之策,較好地預防和杜絕電子新聞稿件報道失實的問題,確保了新聞的真實性,捍衛了黨報的權威性。
(作者單位:滁州日報社)
責任編輯:程世來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