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對鄧玉嬌案的報道表明有時報道中的新聞事實與真相相距甚遠。記者缺乏實地采訪和調查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并使案件審理復雜化。回顧和反思鄧玉嬌案的報道得失,對縮短新聞事實與真相之間的距離、提高媒體采編業務、促進轉型中的中國傳媒業加速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關鍵詞】新聞事實 真相 記者 鄧玉嬌案 新聞業務
2009年5月10日,在湖北恩施州巴東縣一個鎮上,民女鄧玉嬌將鎮上官員鄧貴大刺死,成為轟動一時的刑事案件,被稱為“鄧玉嬌案”。該案件審理自始至終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下進行,媒體跟蹤報道鋪天蓋地。法院在案發37天后即宣告結案,鄧玉嬌“故意傷害罪成立,免于刑事處罰”,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一個本來并不復雜也不甚重大的刑事案件,緣何成為全國媒體的關注焦點?新聞媒體是否客觀、公正地報道案件事實?如果是,新聞事實與事實真相又相距多遠?個中因由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選擇《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出于三點考慮:一是該報屬于影響力比較大的都市報,遠離案發地點,能較客觀地反映案情的發展變化;二是該報市場化程度較高,記者職業素質和報社業務能力相對強一些;三是該報相對湖北地方報紙而言,受地方相關部門影響較小,較好地呈現了新聞事實逐漸靠近案件真相的過程。
《南方都市報》對鄧玉嬌案的報道
《南方都市報》前后對鄧玉嬌案共編發了24篇稿件,其中有2篇社論和1篇來稿評論、7篇綜合其他媒體的一般消息稿、10篇本報記者采訪稿和4篇新華社稿件。其中,采集其他媒體信息的稿件篇幅短小、敏感信息突出,本報采寫稿件篇幅較大、采訪較深。兩篇社論前后的輿論導向明顯不同,前者對公權提出質疑,后者對公權提出肯定。
在《南方都市報》派記者前往巴東后,即5月19日—26日期間,編發稿件明顯增多,主要是本報記者采寫稿件,內容也更為豐富,對比編輯轉載其他媒體的稿件,在質量上有明顯提高,更加接近真相。
5月25日,當地統一消息發布,關于鄧玉嬌案的調查進展情況只在官方網站出現,相關部門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訪。5月26日后,各地媒體記者開始陸續撤離。5月31日,“鄧玉嬌案”進入司法程序,《南方都市報》發稿數量明顯減少,僅在6月1日編發了兩則新華社的權威電訊稿。之后一直到6月16日、17日,報社才編發稿件,使用了新華社通稿,并整版編發稿件《鄧玉嬌爺爺:孫女沒說被性侵犯》,對話采訪鄧玉嬌、鄧玉嬌母親、鄧玉嬌爺爺,基本把案件真相公布于眾。
新聞事實與真相的距離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這是中外新聞工作者的共識。“新聞學科所說的作為新聞報道對象的事實,就是指實際發生和實際存在的事物狀態或狀況”[1],通過“子虛烏有”和“道聽途說”的信息報道新聞都是偏離事實的行為。新聞媒體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向公眾和讀者報道事實,揭開事實真相。
但現實操作中,新聞事實和真相之間總是有一段距離,陳力丹也認為:“新聞只是關于事實的敘述,不是事實本身,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2]新聞事實總是難以完全反映真相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假象的迷惑。假象也是事實,但卻不是事物的本質,常常干擾人們的視線,使人們產生錯誤的認識。在鄧玉嬌案中,案件發生的地點是娛樂場所、死亡對象是政府官員、傷人者是酒店服務員等等事實細節,給人一種貪官腐敗、惡有惡報的假象。作為記者,不能為假象所迷惑,要勇于揭示事物的真相,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深入調查,掌握全部的事實。但是,在媒體最初的報道里卻看不到這樣的新聞事實。《南方都市報》在編發了鄧玉嬌案的新聞報道后,還刊登了《女工受辱自衛,關抑郁癥何事》的社論,矛頭直指當地辦案部門。全國的其他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一擁而上,討伐聲一片,甚至有網友親自前往巴東聲援鄧玉嬌。可見,假象導致新聞報道的偏離,誤導了普通公眾,給社會穩定帶來了麻煩。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之前,須要實地調查,再三核實信息,方能避免為假象左右。
其次是語言表達的有限性與事物真相特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導致新聞事實難以完全反映真相。新聞語言信息是記者總結和組織的,代表著記者的思想和意識,同時也受到記者素質和閱歷的高低以及采訪的深淺影響,報紙上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實真相的信息。5月19日,《南方都市報》刊發第一篇本報記者稿件《鄧玉嬌被以涉嫌故意殺人立案》,稿件基本內容是巴東公安局通報的鄧玉嬌案細節和警方初步處置情況,均屬事實,但沒有反映真相,反而將原通報中的“按倒”改為“推坐”、“特殊服務”改為“異性洗浴服務”等敏感字眼作為報道重點,給公眾以更多猜疑的理由。
此外,新聞語言是一種傾向性特點十分明顯的語言,記者報道新聞人物話語的多少、輕重,以及遣詞造句的使用都在表達著記者的某種意圖。《南方都市報》5月19日的版面,報社僅安排了記者采寫的600字左右稿,卻安排了兩篇綜合其他媒體稿件,總字數超過1500字,并配以鄧玉嬌被隔離的圖片,均有某種暗示作用,其立場是站在鄧
玉嬌一邊的。這樣編碼的結果是使輿論更倒向鄧玉嬌一邊,政府部門受到質疑。
記者如何揭示事實真相
首先應該堅持真實的原則,客觀調查和報道事實。“真實”是新聞不可違背的原則,“客觀”則是呈現新聞事實的方法[3]。一個優秀的、負責任的記者必然會堅持真實的原則,對新聞事件進行客觀地報道,摒棄個人好惡。《南方都市報》刊發的本報記者稿件《鄧玉嬌案:風云詭秘的三天》就是堅持真實的原則,有聞必錄,客觀地敘述鄧玉嬌案在5月21-23日三天的變化。但在同時期,國內一些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出于吸引讀者眼球的需要,以《鄧玉嬌案重要證據離奇被毀兩律師求助母校西政》、《鄧玉嬌內褲上留有強奸證據》等為標題,重點突出代理律師提出的所謂“重要證據”,在“離奇”、“強奸”、“內褲”、“乳罩”等字眼上下功夫。細心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在鄧貴大對鄧玉嬌實施人身侵犯的過程中,鄧貴大被刺死,何以在內褲上留下強奸的證據?這種混淆公眾視野的報道充斥網絡,違背了真實的原則,沒有客觀報道事實,這樣做只能距離真相越來越遠。
其次記者要學會運用“直接引語”,避免信息的以訛傳訛。“直接引語”就是直接引用當事人或與事件相關人員的話語,不加任何修飾,為新聞事實服務的人物話語。新聞事實要追求與真相的吻合,但在現實中,一些記者常常感覺自己寫的新聞稿子沒有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于是“開始不滿足于故事外的敘述者身份,紛紛把自己投身到故事中,嘗試以當事人的身份向人們敘說著自己的經歷”[4],這就違背了新聞客觀性的原則。李希光在《畸變的媒體》一書中痛斥中國的新聞文風,認為“中國新聞文風的癌癥:沒有直接引語”[5]。《南方都市報》記者在直接引語運用方面值得許多媒體記者學習。在案情撲朔迷離的時候,報社刊登了《巴東縣公安局長分析案情》一文,為避免信息轉述錯誤,全文根據錄音整理,問答形式展開,幾乎全為直接引語。但在全國一片罵聲的報道面前,這篇報道成了官方狡辯的托辭,未能有效扭轉輿論。新聞記者,特別是報道突發事件的記者,應該十分重視直接引語的使用,須“原原本本,準確無誤,一字不差”[6]處理直接引語,不篡改新聞人物的主旨,既在語言上真實,更要思想上統一。
第三,記者要珍惜和重視采訪、調查,努力接近真相。采訪是新聞報道的中心環節,但現實中許多記者常常疏于調查,憑主觀認識,甚至是想當然地寫作。《南方都市報》第一篇報道鄧玉嬌案的新聞題目是《女服務員傷人前兩次被按在沙發》,沒有調查,沒有采訪,沒有現場,信息來自《長江商報》和《楚天都市報》兩家都市報。翻開《楚天都市報》當日報道,《巴東縣通報招商辦主任被刺身亡調查結果:緣起向女服務員強要“特殊服務”》,講的是全縣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建設及作風整頓大會,會上通報了鄧玉嬌案,并要求對全縣娛樂場所開展專項整治。稿件為特約記者所寫,報道也有些文不對題,是一則很普通的會議新聞稿件。但《南方都市報》加上了足以引起公眾情緒波動的新聞標題進行轉載,使新聞事實遠離了真相。就這樣,鄧玉嬌案通過一個并非專業的記者采訪,刊登于當地并不嚴肅的都市報上,其它報紙不經核實,直接按自己的理解加以轉引。事實經過數次轉述后怎能再保持真實?真相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在突發事件面前,媒體更應該注重采訪,樹立新聞品牌意識,而非人云亦云,以訛傳訛。
結 語
事實上,媒體不可能達到完全報道真相的目標,但記者要在真相的基礎上把握事實,無限逼近事實的真相。此外,“新聞報道永遠是一個尋求官方信源認定事實的過程。官方對事實的認定可以消除道聽途說的信息混沌狀態”[7],記者要認真對待官方的信息,不能把手中的“權利”當成“權力”來使用。深入的采訪,客觀、公正、公平的報道是記者工作的準繩,是職業所需。
注釋
[1]楊保軍,事實·真相·真實——對新聞真實論中三個關鍵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J],新聞記者,2008年第6期,第61頁
[2]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62頁
[3]胡興榮,新聞哲學[M],新華出版社,2004.9,第25頁
[4]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9,第117頁
[5]李希光,畸變的媒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6
[6]劉其中,諍語良言——與青年記者談新聞寫作[M],新華出版社,2003.5,第159頁
[7]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5,第113頁
(作者: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