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策劃 節目形態 差異化競爭 互動
安徽電視臺《幫女郎,幫你忙》欄目剛剛度過一周歲的生日,它誕生于2008年10月18日17點45分,體長30分鐘。作為一檔日播的民生新聞類節目,它顯然很年輕、甚至年幼;但是收視率卻非常的穩固,剛開播不久就坐上了省網和市網同時段第一的位置,而且遙遙領先于第二位。
《幫女郎》(簡稱,以下同)的成功不僅在于它的高收視率、高的廣告回報率和快速、健康的成長,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它更啟發我們并給我們以信心:常態的日播民生新聞類節目在形態的創新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
形態特色化是《幫女郎》吸引觀眾的第一步。首先是“幫女郎”概念的確立和形象的塑造,它既將節目的宗旨“幫忙”具象地人格化了,又反過來將出鏡記者的團隊以“幫女郎”來命名、使之典型化。因此,“幫女郎”是欄目宗旨和欄目識別的藝術化的融合,是欄目其后一切節目元素生發、推演、創新的基礎和出發點。比如,演播形態令人耳目一新: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除了主播之外,還有主播身后現場接聽熱線電話的三名“幫女郎”記者,青春與靚麗的疊加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是極富沖擊力的。雖說,這種演播現場的安排并非《幫女郎》的首創,但是,“幫女郎”作為廣大觀眾日益熟悉和喜愛的出鏡記者(策劃階段的預判)坐進演播室,無疑增加了演播環節的份量,使演播室形成一種集聚注意力的場效應;同時,“幫女郎”與主播的雙視窗互動作為節目的一個編排段落又使這種演播方式的設計具有一種邏輯上的合理性。
欄目標識和片頭作為欄目識別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由“幫女郎”的創意演繹而來:幫,就是溝通、橋梁;“幫女郎”,兼具美麗、智慧;如此這般的詞語聯想最后熔鑄成一個人們熟悉而又感到親切的美好的意象——彩虹。
引導觀眾進入演播室的鏡頭語言也是獨具匠心:小搖臂自上而下,由懸在演播室上方的《幫女郎》的標志開始搖落至演播臺前,仿佛是彩虹劃過的優美弧線,充滿著青春的律動。
就一檔日播的電視欄目而言,富有策劃邏輯性、藝術想象力和思想內涵的形態,或曰樣式,相對于節目內容而言,仍然只是一種形式、一種外在的因素。一檔節目的根本還在于內容。僅就安徽省內而言,已有《第一時間》《夜線60分》《超級新聞場》成功在前,《幫女郎》要想既叫座、又叫好,首先必須在內容的取舍和定位上有較大的突破,實現差異化競爭。“幫”只是一種概念、一個宗旨,幫什么、怎么幫?需要進一步的取舍、設計、考量。如果觀眾有什么需求就幫什么,每天幫多少算多少,這樣做出來的節目就無法和《第一時間》《夜線60分》進行有效的區隔;雖然也未嘗沒有收視率,但是,對頻道的貢獻會降低、專業含金量不高。問題的復雜在于:內容的取舍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還有一個操作上的現實選擇問題——對于一檔剛剛起步的日播新聞節目而言,多預留一些題材選擇的空間,節目操控的靈活性就會大一些,收視的突破口就會多一些。于是,欄目組最后的抉擇正如觀眾朋友今天所看到的:以家庭情感援助為主體內容,兼顧其他維權報道、服務資訊以及部分趣聞。捏緊了的拳頭終于很快打出了一片收視的新天地,節目開播不久就在傍晚5點45分這樣一個開機率很低的時段創造了收視的奇跡,而且一直穩定延續至今。以家庭情感故事作為基本的主打的內容,不能不說是受了江蘇臺 《人間》和江西臺《傳奇》的啟發和煽動,但是,立足本土新聞資源和自采,資源的持續供給是否有保障?節目的分寸感如何把握?安徽觀眾和官方的認同度會怎樣?問號的確不少。從這個角度來講,談到節目的創新,今天雖然有不少數據工具可以利用,但是,領先一步的判斷和決策,往往還要依靠一種大感覺,還要敢于賭一把。
許多同行一直在探索如何使電視新聞的語言表達更有個性、更具吸引力。僅就筆者閱讀經驗所及就有這樣一些:比如,上個世紀末,北京電視臺《北京特快》因為制作人是紙媒的,就反其道而行之,大張旗鼓的倡導電視語言書面化,可能是因為節目的內容以財經新聞為主,書面化的語言節奏快、信息量大,再加上對象觀眾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所以一段時間之內收視表現也還差強人意。再比如前些年湖南衛視的《晚間新聞》,其制作人兼主筆,特立獨行,文字一統到底,所以整檔節目表現出強烈統一的高度幽默的語言色彩。后來我省合肥電視臺的《今晚9點》借用這一風格,特別是在每條報道結尾部分抖一個語言小包袱的技巧,著實曾贏得不少觀眾的輕松一笑和掌聲。還有同一時期的北京電視臺的《第七日》,語言文字也以幽默見長,尤其是開篇部分的一長段主持詞,主持人元元充分發揮了北京人特別能“白活”的語言天賦,深得北京觀眾的喜愛,我們作為外省觀眾聽來也覺得饒有趣味。更不要說完全采用方言的節目如杭州臺的《阿六頭說新聞》、甚至還有采用戲曲評書樣式的如山東臺的《小么哥說新聞》等,在語言的風格化方面走得就更遠了。從操作的層面來考察這些節目,也有一些共性的因素:要么是周播節目(《第七日》),要么節目體量不是很大,在半個小時以內。像《第一時間》《夜線60分》《超級新聞場》這樣60分鐘、80分鐘的大型日播節目,每天報道的題材五花八門、體裁多種多樣、主題輕重交錯,要想形成統一的高度個性化的語言風格,難度本身就比較大;而且如此大型的節目對文字語言表述作純粹技巧性的約定,反而會顯得做作、弄巧成拙。
但是,《幫女郎》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時間,除去片頭、片尾、導視和廣告時段等,實際節目內容只有20多分鐘,船小好掉頭,小孩子好打扮,我們認為完全可以朝著表述風格化的方向發展,把它也作為差異化競爭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在寫作稿件和口頭報道時要求要口語化、幽默輕松以符合“幫女郎”特質的感性、快言快語,甚至可以有一些兒抒情和詩化傾向。與此同時,在單條節目的后期制作上,力推圖文音效的經常化、規范化使用,極大地豐富了報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電視報道的比較優勢所在,也符合年輕一代觀眾的接收和欣賞習慣。另外,在一些細節方面欄目組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踐,比如,約定每一條報道都必須以一段具有沖擊力的同期聲開始,其所謂先聲奪人是也。
節目籌備階段,我們就把“互動”作為結構性的要素提出來加以深入地研究。現在做節目,一定要讓節目動起來;要把節目打開,讓信息進來、讓觀眾進來。互動已經不僅僅是推廣的手段,不是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的點綴;互動的內容和形式已經成為節目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互動已經成為節目功能的一個支撐性因素。互動產生新聞線索,互動環節推動節目實現進行式的編排,互動引入觀眾評論迅速形成輿論彰顯報道影響力……所以,《幫女郎》從開播之日起,可以說是集眼下電視新聞節目互動手段之大成:短信及時接入、回復、飛字幕;“幫女郎”演播現場接聽熱線,與觀眾面對面互動;網上留言接入演播室,主持人與網民互動;演播室內,“幫女郎”與主持人互動,雙視窗呈現;直播抽獎,有獎互動;直播送禮,更是內外互動的終極形式;還有策劃組織大型新聞報道活動“跟吳薇去看日全食”、公益報道活動“我們都來掛國旗”等等。節目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一個小的固定板塊叫《視吧》,也就是放在公共場所的一個自動錄像亭,觀眾隨時可以走進去想說就說,合適的內容就會出現在當天的節目里。總結起來兩句話:如何看待互動?——相當的重要!如何做到互動?——不遺余力!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
責任編輯:郜磊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