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的出現為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的構建注入了新的元素。本文嘗試從傳播模式、參與者的多元化及話語空間的多元化這幾方面來探討網絡新聞評論構建公共領域的新特點。
【關鍵詞】網絡新聞評論 公共領域 構建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哈貝馬斯所提出的傳統的公共領域在相對封閉的地域場所獨立發展的線性演進被中斷。網絡以其自身的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對公共領域的構建起到了傳統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而網絡新聞評論的盛興更使得公共領域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從傳播模式來看
傳統的公共領域因受其交流情境和交流方式的影響,在相對封閉的特定場所內多數都表現為單一的線性傳播。這一公共領域范疇里,主要的傳播形式是人際傳播,參與這一傳播過程的雙方的信息授受以一來一往的形式進行,傳播者傳遞什么信息,受眾就接受什么信息。在當今傳統媒體環境下,傳播模式表現為“一對多”的傳播,這種傳播模式使傳播信息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傳播者的手中,信息經過多層把關才能傳播到受眾手中,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直線型的單向點對多式的流動,受眾的反饋受到很大的限制,公共領域所提倡的“觀點的自由市場”無法完全實現。
互聯網所體現的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非線性傳播模式,為大眾的多元化意見的表達提供了自由發揮的廣闊空間。網絡的多元、互動、海量、實時等特征真正打破了傳統點對面、一對多的線形模式,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的多元網狀傳播結構。網絡的信息傳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話語霸權,使話語表達呈現多元化特征,從而使精英分子的話語壟斷局面得到緩解,有利于公共領域的真正形成。在網絡所構筑的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領域里,特定話題經由網絡論壇、博客等網絡傳播方式引出,就會引起其他參與者的回應。隨著話題的互動循環以及對討論的深入,該話題由此上升為公共領域中的公眾議題。隨著參與討論人數的增加,討論會以同時發生的多路對話的形式發展。話題的發起者由此成為一個普通的節點,淹沒在辯論之網中。另一方面,討論還有可能在任何一個節點分叉,從而引起新的議題,形成新的網絡對話。
二、從參與者的多元化來看
古希臘的“城邦型”公共領域和十七、十八世紀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只有相應較高教育水平的有產者才有資格有能力建構。然而,隨著“公民寫作”和“公民表達”時代的來臨,每個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表達欲望的公民都可以成為公共領域的參與者。
網絡論壇等網絡傳播形式降低了公共討論的門檻,網絡新聞評論成為一種人人可參與的言論空間,參與者變得多元化了。除了在財產和教育上享有優勢權的強勢群體,弱勢群體也可以代表自己的階層、自己的利益集團發言,建立起自己的公共領域。現在,在網際公共領域的推動下,生態保護運動、女權主義運動等事業正在取得日益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政府支持。此外,網絡新聞評論在賦予弱勢群體權力的同時,并沒有削弱強勢群體的權力,形形色色的弱勢群體的公共領域與強勢群體的公共領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也可以彼此博弈,網絡的各種評論正好給其提供了一個思想博弈的平臺,通過不同群體之間觀點的理性交鋒,從而推動著社會和國家關系的良性互動。①
傳統媒體上的新聞評論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俯視”視角,媒體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受眾處于被動地位,基本上沒有自主話語權。網絡新聞評論則突破了傳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互聯網強大的實時交互功能,使網民可以積極而及時地參與討論。網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評論的提供者。他們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意見傳播給別人,還可以針對別人的信息來發表自己的見解。目前,國內的新聞網站都設立了與網民互動的新聞評論專欄或鏈接,如:新華網的“焦點網談”、“新華網談”,人民網的“強國論壇”、“觀點集粹”,搜狐網的每條新聞后都有“辯論區”。②在網絡上,普通人也有了平等的話語權,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真正實現信息傳播的對稱性。
三、從話語空間的多元化來看
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上,新聞評論大多以單篇的形式出現,往往只能反映“一面之辭”或“少數人意見”,無法真正實現“觀點的自由市場”。網絡新聞評論的集納性與多元化創造了一個個不同的公共話語空間。網絡媒體的超文本、超鏈接等手段使之得以傳播海量信息,為網絡新聞評論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從而為話語空間的多元化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
目前,新聞評論正向專欄集納化方向發展,它要求網絡評論以盡可能快的速度跟進事件的發生發展,通過網民的互動參與實現新聞評論整體推進。當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公民的價值觀趨于多元化,各個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都希望通過大眾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而網絡新聞評論恰恰為不同的意見表達創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話語空間,促進公共領域在各個方面的構建。
注釋
①曾麗紅,當代時評的勃興與公共領域的構建,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②陳飛,網絡新聞評論與構建公共話語空間的多視角分析,青年記者,2007(3)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學院)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