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戲劇 表演藝術
我是六安市黃梅戲劇團的一名演員,1989年畢業于安徽省黃梅戲學院戲曲表演專業。參加工作以來,本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先后在古裝戲、現代戲、歌舞、鑼鼓書等節目中擔任各種不同角色,并在導演和老師的幫助下,表演路子不斷拓寬,受到觀眾的好評,有的節目還獲得過省、市表彰獎勵,為集體爭得了榮譽。本人于2002年被評為三級演員。
參加工作以來,本人曾先后扮演過不同的人物形象,如黃梅戲《淚灑相思地》《天仙配》《女駙馬》《銀屏公主》《送香茶》《薛鳳英》《花轎錯》《紅絲錯》《喜榮歸》,現代戲《獨山烽火》《香椿樹》以及小品《哎喲,老婆》等,我都擔任有關角色或主演,深感實踐對于一名演員的重要性。
為了演好角色,每次接到本子,我都會先仔細揣摩角色,體驗角色,最后才能進入角色,把角色真正演好演活,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現代戲《獨山烽火》《香椿樹》都是反映和謳歌現代生活和模范人物的“活劇本”,我都在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接到劇本后,我并沒有馬上背臺詞、學唱腔,而是從新的角度,以新的眼光來審視生活、解釋生活。我透過深層的悲與喜、苦與樂,透過人物外顯與內隱的行為模式,去探索積淀在社會中的文化歷史內涵,挖掘戰斗英雄和新時代勞模的精神內涵,竭力反映出英雄模范人物出生入死、甘于奉獻、敦實厚重的光輝形象,讓觀眾從英雄模范人物的傳奇故事中以及人類在追求文明進步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進行一些有益的思索。
《香椿樹》的演出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后來被省委、省政府抽調到合肥公演,大獲褒獎。成功的表演經歷和表演技巧,也使我的戲曲表演藝術更趨成熟、日臻完善。實踐證明,要當好一名好演員,離不開藝術實踐給予的展示機會,離不開藝術實踐的磨練與感悟空間,離不開文化素質修養和自我塑造。
《香椿樹》的表演也使我懂得,表演是平靜的,激情蘊藏在觀眾的思索中;表演是自我的,交流包含在人物的高度抽象的狀態中;表演是細膩的,動作依托在環境的構成變化中;表演是真實的,即興在質樸的體驗中找尋。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舞蹈、說唱藝術被我們劇團廣泛運用。舞蹈,被人稱為“戲劇之母”,因為它是用肢體動作說話,所表現的內容有社會生活和自然屬性,所以更貼切于現代觀眾。
本人先后參加劇團里排演的舞蹈《春催杜鵑》《繡紅旗》《公仆贊》《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好日子》《梁祝》《開門紅》《踏歌》《侗鄉之夜》《淮水風韻》《三峽情》《走進西藏》《茶山印象》《花開中國年》《黃梅戲金曲聯唱》十多個節目的演出,都十分精彩成功。
在曲藝表演中,我認真探索,尋找規律,堅持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既訴之于聽覺也付諸視覺,將空間的摹擬融于時間的表現之中,在表演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如本人主演的鑼鼓書《汪主任告狀》《錯偏心》等,為演好角色,我認真把握說唱要領,苦練“舌尖功夫”,注重民間表演特征,靠一鑼一鼓,說唱結合,積極與觀眾交流溝通,保持鑼鼓書貼近生活與群眾的親切感。語言上,我著力追求自然和通俗化,注重地方特色,運用六安口音,顯得俏皮真實,使觀眾聽得格外親切;在表演上,注重和講究“表不如做”的門道,嚴格把握表是敘述,做是動作,力求生活化、大眾化。同時采用了戲曲格式,穿插評議,聲情并茂。鑼鼓書和《汪主任告狀》,作為普法教育的優秀節目,代表六安市選送省里參賽,獲調演獎三等獎;鑼鼓書《錯偏心》獲安徽省計生委調演銀獎。
2008年,我又擔任鑼鼓書《張二寶辦低保》主演,在全省第四屆曲藝節上獲表演二等獎。又如本人擔綱的搖滾快板《依法治市譜新章》,是將民間說唱與現代舞蹈融于一體的一種藝術嘗試,為單一的快板念白糅進搖滾節奏,唱腔板式完整,布局合理,歡快明暢,增添了表演魅力。本人克服種種困難,熟練地學習掌握快板打法和音樂旋律、節奏的處理以及體態表情的配合,產生了較好的表演效果,該節目榮獲安徽司法系統調演二等獎。
藝術無止境,新時期戲劇觀念的拓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戲劇贏得了新的生存價值,并引導今天的戲劇向明天進發。傳統的戲劇形式、創作方法和藝術手法不可能是權衡一切戲劇價值的永恒標準。因此,我們必須大膽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有所突破,以更新的藝術形式展示豐富的內容,使人物更加鮮活豐滿,更加貼近生活,從而賦予戲劇以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節奏感、運動美。
作為一名新時期文藝工作者,雖然這些年來本人在演技業務方面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是與時代的要求和觀眾的需求相差甚遠。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刻苦鉆研業務知識和表演技能,不懈追求,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為觀眾奉獻更多更新更好的作品,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才華和畢生精力!
(作者單位:六安市黃梅戲劇團)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