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志的成功,“應是由內在的豐厚底蘊與外在的完美形態相結合而成的高智力產品”[1]。好的內容是雜志成功的基石,雜志的外在形態——封面設計、版式設計、字體、色彩、圖片等各個環節、各種層次的包裝同樣非常重要。一個好雜志的品位離不開精良的包裝,刊物獨特的封面、優雅的版式等等細節都能體現刊物的性格。筆者擬以《三聯生活周刊》(以下簡稱《三聯》)為例,研究現代雜志內頁插圖的意義。
一、視覺文化背景中的雜志形態
“視覺文化”作為概念最早是巴拉茲在1913年提出來的。凡以圖像符號為構成元素、以視覺可以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形態的文化統稱為視覺文化,它以影像為中心,改變了以文字為核心的文化形態。是在高科技的支撐下回歸到人類認知的童年,是最貼近自然又最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綜合文化。正如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的:“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帥了觀眾。視覺文化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它影響著社會意識形態的構成、改變著大批接受者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目標,在青少年中制造大批崇拜者。特別在思維方式上,它更多地回歸到以直觀、個別、具體、經驗和象征為特征的審美意識中,很容易把觀眾帶入虛擬故事人物的生活和命運之中”[2]。
一般說來,文字總是深刻些,要表達較為深刻、系統的思想和細膩復雜的感情,文字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媒介。而照片、圖片等則更多地訴諸于人的感官,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效果。由于電子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進入了一個以視覺文化為主導的讀圖時代。隨著社會整體知識結構更新加速、生存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希望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得到休息和愉悅,在文化消費方面,感官上的享受與刺激更受追崇,而理性的思考更多地是留在工作時空中去完成的。
雜志以文字及圖片的形式呈現信息,本質上是一種視覺媒介。但是,由于技術與認識的原因,它的圖像視覺功能在過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挖掘。如今,紙張的高品質,印刷工藝的發達,現代裝幀技術的突飛猛進,為雜志的視覺效果追求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讀者對視覺沖擊力的要求也促使雜志在視覺效果追求方面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美國雜志,特別是消費者雜志,高度重視雜志的包裝設計和圖片運用,基本上都是全彩色銅版紙印刷。在精美、獨到、別致的全彩期刊日益占領市場的今天,沒有哪一位總編輯還愿意自己的版面上總是清一色的黑、白、灰。
與報紙相比,新聞周刊不僅語言方式更為豐富、可讀,而且印刷精良,給讀者美好的視覺享受。在周刊人的理念中,圖片不是文字的陪襯、附屬,而是傳達內容的主體。無論是為了增添文章的分量、調節文章的內容還是作為文章內容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圖片在版面上的重要性都僅次于正文。現代雜志越來越講究“圖文并茂”,雜志編者要充分利用圖文可以互相強化的特點,提供一種冗余信息,使得復雜信息的傳遞更加容易。
二、圖文化《三聯》的多重實現
作為國內周刊中最早采用國際周刊通行用紙——輕涂紙,最早實行全彩色印刷的新聞文化周刊,《三聯》印制特別考究,在圖片運用上有其獨到之處。筆者認為圖文化《三聯》的意義在于:
⒈審美理想的實現
在一幅版面中,首先吸引人的常常是圖片。編者以獨到眼光,挑選最有吸引力、最有趣的照片或漫畫作為插圖,對一個版面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幅精美的圖片,可以把雜志裝點得異乎尋常的精致,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了適應讀圖時代受眾的要求,各個新聞類雜志都特別注意圖片的運用。在國內的新聞周刊中,一直被公認為圖片運用最出色的是《新周刊》,《三聯》在這方面也不弱,而且是越做越好。在2006年的“到西藏去”系列中,《三聯》體現出宏大的氣魄,毫不吝惜版面,濃墨重彩地以大量滿版的跨頁圖片沖擊讀者的視覺神經,形成一種大氣、夸張、潑辣的氣勢。每一幅跨頁的大圖都可以是一張精美的招貼畫,可以貼到您雅致的書房里最顯眼的位置,其精美程度堪比《地理雜志》的圖片。或許因為題材的獨特,《三聯》在“到西藏去”系列中將其出色的圖片技術發揮到了極致,帶給讀者一個饕餮的視覺盛宴。這在以圖片為主的畫報中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對以文字為主的《三聯》來說,堪稱大手筆。
⒉新聞真實性的實現
“插圖的作用不僅僅是對文章標題的重復。插圖應該帶給讀者某種畫面以外的東西,某種高出或超過文章標題所說的東西,某種讓插圖抵得上一千個字的東西。[3]”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作為新聞類刊物,與電視相比,除了時效性上遠不及電視外,從畫面看,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畫面感弱,現場感不如電視。電視新聞現場,雖然在文字描述上不如新聞雜志那么細膩、生動,但它非常直觀,幾個鏡頭就把事發現場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是雜志望塵莫及的。當然,雜志也可以靠成功的新聞照片營造現場感。新聞圖片不受國籍、地域、民族、語言、習俗和文化差別的影響,能讓讀者直接感受到新聞的意義,加深對新聞事實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形象大于文字,形象大于意義,有“一圖勝千言”的效果,這是任何文字體裁報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如何拍好,運用好新聞圖片,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成為新聞類雜志彌補自己畫面感不強的最好途徑。為了得到最好、甚至獨家的新聞圖片,新聞記者有時要冒著很大的風險,這就要看記者的敬業精神與新聞技藝了。比如2001年12月16日,石家莊發生爆炸事件,《三聯》社會部記者金焱只身前往采訪,靠機智和勇敢,不僅完成了艱難的采訪任務,還拍到了難得的現場畫面。從那些照片上,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到爆炸當時的慘烈程度,這勝過千言萬語的描述。
⒊刊物人文個性的實現
文字作品的插圖,自然也是歷史的載體和歷史的顯現,翻開一部插圖史,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文字與藝術圖像的不斷融合與傳達信息的共生作用[4]。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就是說,一個人的文風與他本人的性格、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同樣,“文如其刊”,每個刊物都有其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圖片的運用也很能體現刊物的個性。比如,《三聯》的語言比較輕松、幽默,富有人文氣息,其插圖也同樣體現了這樣的風格。
1996年第15期專題《交通動脈硬化癥》圖、文都配搭得非常出彩:
在北京,還有一種人敢于視交通規則若草芥,就是公共汽車司機。我曾在一個十字路口看到精彩的鏡頭令人大開眼界:一輛公共汽車在拐彎時搶道長車身擋住了路口,塞住了四面來的車。正在指揮交通的警察好不容易才將公共汽車引導出圍,于是聲色俱厲向司機發難,兩人爭執起來,越吵越兇。車上的乘客早就等急了,對著警察一個勁起哄,輿論對警察十分不利。那司機失道多助,氣焰漸高,最后怒氣沖沖地從車上跳下來,掏出駕駛證往警察臉上一摔,道:“這破本子你拿去好了,老子早就不想干了。”
插圖:太陽穴處貼著膏藥、大背心上赫然寫著“任我行”三個字的騎車人,拿著遙控板,任意地指揮紅綠燈。紅綠燈都歸他控制了,看來,騎車的是大爺。這幅圖運用幽默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那種肆意違反交通規則的人的心理:寬闊的大道任我行,交通規則由我定。
這就是《三聯》的風格,脫不了書生氣,脫不了溫文爾雅的性格,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它一般不是憤怒地指責,而是用幽默、諷刺的手法,將它刺一刺。
⒋完整圖文信息鏈的實現
大眾傳媒是以傳播信息為己任,信息是一種無形資源,視覺符號本身也是一種信息。從傳統的讀圖方式來說,插圖不過是解讀、圖釋文字的附屬品,即便是名家手筆,也常常被人們一眼掃過,很少將它建立在一種與文字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加以品味與欣賞。現在卻不同,文字與圖像,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兩種主要手段。它因對文字信息的詮釋更為直觀、鮮明、生動,更能被受眾認知與把握,無疑這種視覺信息的傳播范圍要比文字更廣更通俗。插圖除了起到美化刊物版面,增強現場感,體現刊物獨特的文化內涵,調節閱讀節奏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有助于理解。2002年6月10日出版的《三聯》做了一期“飛行恐懼癥”的《封面故事》,這個專題內頁壓題圖片處理得非常好。總共用了19幅各種插圖,外加6個圖表。生動地再現了一些空難的場面、重大空難死亡人數、全球客運量、新型飛機等,這些圖片及圖表,為我們直觀地理解“飛行恐懼癥”提供了很好的幫助,相比圖片,文字內容反倒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應特別注意的是,文章標題與插圖之間應構成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意義鏈。讓文章的標題、副標題和主要的插圖有明顯的聯系,并共同向讀者傳達同一信息。“文章標題與副標題和插圖之間的聯系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文章的標題、副標題和主要插圖之間應該相互呼應和支持,共同發出聲音,一起促使讀者閱讀文章的內容”[5]。插圖用得隨意,輕者不能與文章標題共鳴,與標題“共同發出聲音,一起促使讀者閱讀文章的內容”,達不到應有的展示作用,重者會出現文章內容與插圖不相稱的情況,給自己引來麻煩。
但是,圖并非萬能的,對于《三聯》這樣的以文字為主要媒介手段的雜志,圖畢竟是第二位的。如果缺乏可讀的內容,滿眼都是空洞無物的圖片,是并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和期待的。理想的雜志形態,應該是由高碼洋刊物所締造的“讀圖時代”的雜志形態與低碼洋雜志倡導的“讀字時代”的呈現方式的相結合,既具有豐富的可讀內容又在視覺設計上比較講究,“讀字”與“讀圖”皆顧的雜志。應該是《三聯》這樣,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而且全彩印刷,制作考究的新聞周刊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張伯海:《談期刊品牌》,見《出版參考》,2003年第7期
[2][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 蒲隆 任曉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54頁
[3][美]本頓·雷恩·帕特森(Benton Rain Patterson) 科爾曼·E·P·帕特森:《期刊編輯》,崔人元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頁
[4]任偉:《圖像解讀與文字資訊的整合傳達——兼談<讀者>的插圖藝術》,見《編輯之友》,2004年第5期
[5][美]本頓·雷恩·帕特森(Benton Rain Patterson) 科爾曼·E·P·帕特森:《期刊編輯》,崔人元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