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是十分重要而又具有較大信息量的一種新聞類別,但總在市民的重視和認同上一直存在問題。究其原因,除了媒體的取向、記者的作風等因素外,從認識和技術層面講,媒體和記者觀察新聞、表現新聞的角度是一個重要因素。
一、時政新聞報道的誤區
在目前的各類新聞中,什么類型的新聞離老百姓最遠呢?答案無疑是時政新聞。本來,時政新聞是反映黨和政府重大活動的主要新聞報道方式,黨政活動本身的影響力就十分巨大,因此人民群眾的關注度很高,但為什么老百姓對從上到下的時政新聞大多敬而遠之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⒈報道方式千篇一律。在目前的各類時政新聞中,新聞要素的幾個W似乎都不缺。以會議新聞為例,不外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開了一個什么會議,誰主持、誰講話,會議有什么主要事項等等,新聞要素似乎都具備了,但是往往成為新聞八股,面對這樣的八股味道濃厚的新聞,讀者和觀眾自然沒有多少興趣。
⒉過于注重程序性內容。很多記者在時政新聞采訪過程中很擔心漏掉程序、寫錯名字職務之類(重要人物的名字、職務當然不能寫錯,這些是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只滿足對程序內容的要求,不重視挖掘其中的新聞價值,顯然是有問題的。在我們司空見慣的各類時政新聞中,程序性內容幾乎是必不可少,但事實上,群眾對誰講話、誰主持、誰發言、誰講了幾點意見等等,并沒有多少興趣,而感興趣的是,這些內容與自己有什么關系。同時,這些程序性內容如果經常出現在報道中,也會使讀者或觀眾產生慣性似的信息麻木,即使新聞中有些內容是市民感興趣,也難有興趣或耐心看下去、聽下去,如此以往,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⒊對內容的挖掘與把握比較粗淺。如果說前面提到的兩點還只是形式上的通病,那么,內容上的粗淺就更加讓人難以接受。新聞本身就應該是報道有新聞價值的內容,需要記者從中發掘與發現主題、意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很多記者往往是摘文件、抄講話,滿足于不遺漏基本內容,一二三四依次羅列。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是找不出重點,似乎是要讓受眾自己去選擇,去提煉,把有價值的內容埋沒于一大堆作用不大的材料中。如果做個試驗,很多這樣的報道,一旦把程序性內容抽去,剩下的內容就寥寥無幾。
⒋時政新聞不能承受之重。時政新聞陷入形式化、缺乏實際內容,模式化,機械而無實質內容,這樣的新聞做久了,做多了,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在一些領導或部門的潛意識中,不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有關部門就可能打電話問責,為什么漏了幾點,哪些沒有說,哪些說得不對。把新聞報道等同于工作布置或機械傳聲筒,于是新聞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講話的翻版,受眾自然不會喜歡。
⒌報道語言干癟、套路化,缺乏生活氣息。這也是一些時政新聞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字、語言生硬和套路化,離生活很遠,話語方式生硬,有時甚至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口氣,這樣的時政新聞沒人會歡迎。
出現上述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媒體及其從業者的視角出現了偏差,他們尋找和表現新聞幾乎都是孤立地站在官方角度思考問題,沒有或很少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致使一些問題不為群眾理解,甚至連本是一些很好的與老百姓有很大關系的事情,群眾也不一定買賬,傳播效果自然就無從談起。
那么,解決的辦法是什么呢?筆者以為首先在執政者和群眾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契合點,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熟悉兩頭”,強化溝通意識;其次是必須要有群眾熟悉和認可的觀照角度,我們知道:僅僅找到契合點還不夠,找到契合點只是相當于找到了題材或主題,要讓這樣的題材或主題受到群眾關注和喜歡,還必須注意角度,就是從群眾的角度觀察比較,提煉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這樣的時政新聞就不用擔心傳播效果,其對政策、思想和措施的解讀才會入腦入心。
二、改革時政新聞:突出民生視角
要使時政新聞受歡迎,讓百姓感到應該看、值得看,看了有用,就必須突出民生視角,從群眾理解和關注的角度去感受、去發現、去表達新聞。這不僅是發揮時政新聞的最大傳播效果的需要,也是加強輿論引導、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⒈精心選擇報道內容,不要面面俱到。新聞不是文件、講話和總結,時政新聞雖然要經常性地報道黨政活動,但并不是所有內容都是新聞,必須有所選擇,不能面面俱到,記者首先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從諸多的政府工作活動和紛繁的材料中發掘出有價值的內容,凸顯新聞“核”,比如: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珠三角地區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國家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改革規劃綱要(2008-2020)》,把珠三角發展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為落實規劃,同時也是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持續沖擊,廣東近期在珠三角各市連續召開現場辦公會,社會關注度普遍較高,但一家媒體在報道當地召開的現場會時,用了很大篇幅描寫會議的具體過程,對老百姓關注的諸如“在珠三角發展綱要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大框架下,當地的新定位、重點發展領域和行業、如何與周邊城市互補發展。如何打好整體牌”等問題關注不夠,文字也幾乎全是政策語言,用政策解釋政策,缺乏必要的解讀,對應對措施的表述也比較籠統,難怪有不少市民看了新聞后很不滿,直言記者沒有頭腦。
⒉盡量簡化程序性內容,去除枝枝蔓蔓。仍以上面所舉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改革規劃新聞報道為例。某媒體在報道中用了不少筆墨寫了誰主持、誰講話、本地誰參加、誰陪同、誰回答問題等等,完全是一個進程式的程序性報道,大家關注的核心內容不突出,枝枝蔓蔓太多,如果記者就抓住大家關心的幾個重點問題采寫,盡量簡化程序性報道,去除枝枝蔓蔓,完全可以成為一篇很有特點、很受歡迎的深度報道。
⒊力求從群眾關注的角度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當今社會,信息渠道很多,要想準確引導輿論,在多元化的社會輿論中形成主流輿論,就必須講究輿論引導的方式方法,居高臨下只能適得其反,板著面孔也會無人理睬,即使是態度平和,如果只是站在領導者的角度表述,人們不一定買賬。所以,新聞尤其是時政新聞,必須從市民關注的角度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解惑釋疑,群眾才會歡迎。還是以前面所言報道為例,在珠三角整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本地市民首先關注的應該包括本地的新定位如何?會否在新一輪發展潮中被邊緣化?會否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落伍?如何化危為機?優先發展的重點行業和領域是什么?如何避免盲目建設重復投資?怎樣才能避免貽誤戰機?這些給本地企業、本地市民帶來的具體影響有哪些?關聯度有多高?哪些是我們平時不夠注意的?在危機中哪些可能還有機遇?其實只要抓住這些問題,找出對應的政策、措施和相關解讀,就可以起到增強信心、凝聚民心民智民資、引導產業、突破危機的作用,這樣的宣傳才會真正有力量。
⒋報道方式靈活,語言生動活潑。時政新聞要有好的傳播效果,就應當具有靈活的報道方式,盡量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拉近新聞與老百姓的距離,讓他們覺得媒體報道的內容與他們息息相關,他們所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讓時政新聞過去板著的面孔松開來,讓文件、講話之中的書面語言變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語言,使時政新聞盡量與生活貼近、與實際貼近、與群眾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