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有信息的概念以來,信息與決策就密不可分,信息是維持決策活動的依據。本文從決策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權威性、可證實性等方面建立的信息可信度評價指標與考察內容,并設計出基于這些指標的整體評價、測量圖表。
[關鍵詞] 決策信息 信息可信度 可信度指標 可信度測量
自有信息的概念以來,信息與決策就密不可分。決策通過對信息的傳遞和轉換來實現,信息是維持決策活動的依據。對于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可信度高的信息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正確的決策能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反之,使用了低可信度的信息或虛假信息,就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因此,對于重要的經濟信息、政治信息、軍事信息、技術信息、社會信息,確認信息的可信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信息可信度與決策
一項決策要求收集到足夠的真實的信息。信息不可靠決策方案不能制定,現有的信息雖然可靠但不完整,決策方案仍難以制定。用于決策的信息之所以要求完整,是由于決策系統可以向多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不同的外界條件也可以引出決策系統的不同變化。
在決策活動過程中,總能體現這樣一個原則:決策的先決條件是占有一定的信息,所用信息是否可靠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并且早已成為社會的共識。企業決策過程中關鍵的問題就是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首要問題就是進行信息識別,只有有效的信息才可能產生正確的決策(圖1)。現實中常有這種情況,一項決策最后被證明失誤了,原因是決策時缺少某方面的信息。其實,決策時并非得不到這方面的信息,而是當時沒有考慮到這方面的信息。所謂一條信息救活了一個企業,首先肯定了準確、及時的信息在決策中的巨大威力,反之,就不能對事物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導致決策失誤,追根尋源,信息誤導作用就不可低估。如果決策依據的信息有問題,企業對環境的認識就會產生偏差,決策越是正確,帶給企業的損失會越大,不能認識信息巨大作用的決策是盲目的決策,不能認識信息誤導在決策中的負面影響的決策,則是更加危險的決策。信息缺乏可信度已成為現代企業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信息市場機制和培育尚不健全,信息技術、信息手段、信息立法尚不完善,且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監督系統,須在紊亂和無序的信息中辨別真偽,對信息的可信度加以分析和判斷。如何提高信息可信度成為現代信息服務中的一個關鍵性課題。
二、決策信息可信度定性分析
對于信息可信度評價與測量的研究已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但至今并沒有取得一致性意見。但是,大家一致認為,對于不同的行業和應用領域,信息可信度的評價指標是不同的。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與長期實踐基礎上,設計出應用于該領域的一套可信度考察指標(圖2)。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對該指標體系量表(表1)進行了反復檢驗與修正。該指標體系可以作為對信息進行識別與篩選的依據。
1.“客觀性”(Objectivity)包括公正平衡(反映正反雙方觀點)、公平(沒有歧視或偏見)、真實、關注公共利益和社會福扯、客觀/靠事實說話、準確無誤等內容。信息反映的事實總是某個客觀事物(或系統)的某一方面的屬性,其本身具有客觀性。但在很多情況下,信息生產者、提供者總是帶有自己的偏好和利益,在生產或提供信息時,就會偏重于從自己的偏好和利益出發,從而導致信息的不客觀。客觀性主要從信息的主題與論點來考察。
2.準確性(Accuracy),是指信息內容符合被認為正確的道理或標準,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信息符號所表達的信息是準確的,二是信息符號對信息的表達是準確的。這兩層含義都可歸于信息符號的準確性問題。信息符號的準確性可以通過信息符號值與真實信息值相一致或相接近的程度來度量。準確性主要從信息的內容來考察。
3.權威性(Authoritativeness)一般有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提供者具有權威性:在信息內容質量、有效維護和長期穩定等方面都有相當的保證的機構,著者與出版者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其文章的有嚴格審查方式等。二是生產者權威性,是指在他傳播的領域,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信。產生這種權威的力量來自于精通內容涉及到的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夠以專家的身份給受眾提供信息、分析事實、揭示事物的發展趨勢或者進行相當專業的、深入的對某個問題的探討。權威性主要從信息的來源來考察。
4.可證實性(Verifiability)也有稱作可實證性,其維度包括信息來源是第一手資料、圖文/聲像并茂、研究方法可重復檢驗等內容。對于用戶而言,能夠提供清晰的、可被證實的信息源的信息更值得信賴。信息來源是材料的原始來源或提供者,披露信息來源能有效地增強信息的準確性,同時可以通過交代來源的特定背景—包括政治傾向、性質等情況的介紹,讓受眾自己去判斷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可靠性或傾向性。可證實性主要從信息的引用與參考資料來考察。
三、決策信息可信度定量分析
不同的決策對信息的可信度要求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戰略性決策需要的信息內容比較概要,準確性要求不高,而相關性要求較高,如果信息采集尺度過嚴,則會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還可能會延誤決策時機,得不償失。而相對微觀問題的決策則需要具體詳盡的、準確度較高的信息,否則就可能會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所以根據用戶及其他們需求的差異,可以對各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值。可以按如下方式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測量與篩選:指標變量如表2所示。
注:所有受調查變量為基于7點的利克特式變量(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基本不同意];4表示[無意見];5表示[基本同意];6表示[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根據信息類型不同運用德爾菲法或層次分析法給出指標權重(包括一級與二級)。評價指標值在區間[0,1]上變化,用分布式群體評價模塊給出每一個指標的評價向量,每個指標的評價值:wik為uik的權重,其中
第i條信息的評價值:Ei=w1U1+w2U2+……w4U4
w1……w4為U1……U4的權重,其中w1+w2+……w4=1
當計算出每條消息的可信度Ei后,就可以根據該信息對決策的重要程度確定可信度的取值范圍,從而完成對信息的篩選。
四、結語
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中,許多信息與情報機構都對信息進行開發利用,編印各種各樣的信息產品為各級領導、企事業、特定群體提供信息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些信息開發部門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提高文獻信息產品質量,保證用戶滿意。因此,必須非常重視調查信息的可信度,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改進,來全面提高信息產品質量,進而提高決策的質量準確性。
參考文獻:
[1]Critical Evaluation of Resources
http://www.lib.berkeley.edu/TeachingLib/Guides/Evaluation.html
[2]Schweiger.w:Media credibility-Experience or image?: A survey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World Wide Web in German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0,15(1) 37~59
[3]Huerta E. The credibility of online information. ( Ph. D. Dissertation). 2003, 60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4]Kiousis S: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 2001,4 (Fall): 381~403
[5]Dutta Bhaskar., Vohra Rajiv:Incomplete information, credibility and the core,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2005, 50, (2):148~165
[6]李曉靜:中國大眾媒介可信度指標研究. 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
[7]劉敬學 費 奇:一種基于模糊偏好信息的情報篩選方法.情報理論與實踐.2005,(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