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核心競爭力理論中,支撐核心競爭力的是組織結構及其內在運作。在我國金融業進入全面競爭時代,商業銀行要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從自身組織結構創新入手。
一、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在創新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組織創新時要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組織結構選擇和變革經驗,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行制宜,根據市場和客戶的變化以及科技進步的速度和質量,來決定商業銀行組織結構的創新模式。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重視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問題。通過積極穩妥的手段有重點、有步驟地實現規模擴張。我國現階段擴張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比較可行的手段是并購,在并購過程中應遵循注重效率與安全、兼顧長遠發展與國家現行政相結合的原則。
2.通過組織結構多元化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借鑒國際金融市場的做法,力求做到商業銀行數量足夠多,并呈現獨立性、分散性和適度規模的市場組織結構,通過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培育合格的金融市場參與主體。加快股份制商業銀行創新與發展步伐,大力創新與發展中小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合作銀行。繼續實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組織創新政策,實現銀行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二、對我國銀行組織結構創新的建議
1.對銀行內部組織結構創新
(1)組織架構。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需要,現代商業銀行組織結構設置應扁平化。商業銀行核心機構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高層戰略決策機構(最高領導層)。二是中層管理機構。三是執行機構。核心執行機構根據銀行主導業務目標進行營銷活動,為銀行創造價值,輔助執行機構則為最高層與核心執行機構服務。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目前人員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前臺營銷服務人員偏少,而后臺管理人員偏多,效率不高。因此,我國銀行業內部結構重建應體現扁平化、市場化、高效率的理念,精簡、重組機構和人員,使更多的人員充實到前、中臺部門,真正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為此,應該借鑒國際商業銀行機構設置的先進經驗,組織機構應不超過10個部門,業務部門整合為公司業務部、零售業務部、資金業務部三大塊,后線參謀及輔佐職能部門整合為:風險管理部、財務控制部、人力資源部、稽核部、信息科技部、戰略發展部、法律事務部,真正做到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2)內部經營管理機制。
①應建立起多樣化、透明度高的激勵機制。一是個人報酬制定權要由董事會個人報酬委員會負責,其標準的制定基礎逐漸改為技能和競爭力。二是個人報酬必須與明確的、可衡量的業務目標掛鉤,并注重中長期激勵制度的制定。三是推行貨幣化個人報酬制度。
②應建立起量化的核算體系。建立起對商業銀行內部所有個人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科學、公正的考核機制。
③確立起清晰的銀行戰略目標,并使之階段性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公司戰略,就是公司的長期競爭定位,決定著公司的發展方向。
2.對銀行經營模式的創新
(1)混業經營趨勢。目前,混業經營已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主導趨向。我國金融業堅持分業經營和分業管理的原則,對促進金融業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長遠看,分業經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業經營面臨著諸多問題。
①世界金融發展格局的變化直接威脅中國的分業經營制度。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比重越來越小,中間業務成為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混業經營證券、保險、信托及衍生金融業務成為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方向。中國金融業必須主動適應這種變化,以求在未來開放市場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②現行金融分業經營制度不利于金融業的規模經營、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現行制度嚴格區分和限制銀行、證券業務的經營,人為割裂了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資金之間的相互融通。銀行、證券、保險的業務品種有限而單調,使行業素質及競爭力不斷下降。
③現行金融分業經營制度不利于金融創新。在分業經營制度下,由于銀行參與證券業務到限制,一些具有轉移風險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產品和工具無法在市場立足,由此影響到銀行的市場運作,導致銀行業缺乏創新機制和創新能力。
因此,順應國際潮流,金融業開放后的中國金融業應逐步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發展。混業經營是提高經濟效益,降低金融風險的有效途徑,同時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混業經營是金融業開放后的現實需要。
(2)混業經營模式: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國際金融業中混業經營主要有“全能銀行制”和“金融控股公司”兩種模式。前者在銀行內部設置不同業務部門,全面經營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這些部門僅是銀行的一個業務部門,由所屬銀行統一管理,銀行對其開展的各項業務負責。后者實行“多個法人,多個執照,多種業務”經營。即混業經營僅存在于一個總公司的范圍內,其下屬的不同金融子公司經營不同的金融業務,實施分業經營管理。
鑒于我國金融業的發展狀況,建議我國金融業的混業經營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可以經營各類金融業務,但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業務由業務不同的子公司辦理。這些子公司在經營和法律地位上相對獨立,其資產負債表不與母公司合并,且分別接受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為保證各子公司的獨立性,對子公司采取授信限制、交易限制、兼職限制和信息披露等監管措施,這樣有助于避免“風險傳染”。這一制度安排也極大避免了分業經營造成的金融效率損失。依據我國國情,我國銀行業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逐步由分業走向混業,構建以其自身為主體的銀行金融控股公司,從而實現金融業務的多元化經營。
參考文獻:
[1]鄧志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策略研究[D].2006,04
[2]張五鋼:美國金融創新啟示.金融理論與實踐[J].2004,05
[3]韓克勇: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思考.經濟學研究[J],2006,11
[4]夏 斌:中國金融創新總體評價.中國證券報[J],200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