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論文在對獨立董事制度現狀作具體深入的描述后,認為在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并沒起到顯著的改善公司治理從而提高公司績效的作用。然而,獨立董事制度的推行是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針對目前在中國的上市公司中效果不明顯的問題,筆者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前提下,提出了完善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獨立董事 制度 對策
隨著近幾年來對股市規范力度的加強,一大批上市公司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再加上一些改制的國企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激勵不足和約束乏力,導致了內部人控制,嚴重損害了國家和股民的利益,如何加強企業的內部權力監控與約束,防止內部人控制和大股東專權,成為談論的焦點,而其中談得最多的是需不需要引進獨立董事制度,以及如何實現獨立董事的制約作用。自中國證監會2001年8月發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的建設已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獨立董事在中國上市公司的建立有了制度基礎。如何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是值得推敲的問題。
一、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失效原因分析
1.獨立董事難以擺脫主要股東影響,缺乏應有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有效監督的前提。獨立董事應當獨立履行職責,不受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者其他與上市公司存在利害關系的單位或個人的影響。如果說獨立董事是作為公司整體利益的代表進入董事會,以主要股東及派出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在上市公司中代表主要股東利益者為主要監督對象,那就不應由被監督者來選擇或決定監督者的候選人,否則我們就不能指望選舉出的獨立董事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
2.獨立董事無足夠能力發揮監督職能
(1)獨立董事人數少、比例低,難以形成制約力量。我國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人數居于劣勢,在董事會中所占的比例較低,難以形成一股對大股東代表和執行董事的制衡力量。
(2)獨立董事時間經驗有限,獲取的信息不完全,難以做到監督到位。目前我國獨立董事多由經濟學、法學教授等擔任,其對公司經營、財務的敏感性不能不令人懷疑,也很難對公司經營提出專業性意見。加上獨立董事可在五家上市公司同時兼任(據《指導意見》第1條規定),其只能投入相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到所服務的公司,無法及時接觸到公司正在發生的情況,其在獲取公司經營信息的渠道上就必須依賴于執行董事和管理層的介紹和相關記錄。
3.獨立董事缺乏責任、權力與利益機制敦促其行使監督權
權責一致是獨立董事發揮作用的動力。我國《指導意見》中除原則規定“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負有誠信與勤勉義務”之外,未對獨立董事的責任予以明晰。這一方面使得獨立董事為避免與執行董事、經理產生直接沖突的麻煩而怠于行使監督權;另一方面也為其提供了濫用監督權的空間。應當說,獨立董事監督權是一項權力,同時也是一項不得放棄的義務,缺乏責任約束機制將使獨立董事制度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4.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監督職能共享影響監督效能
首先,二者都將對公司財務的檢查監督作為核心內容。其次,二者都有權監督董事、經理的違法行為。最后,二者均有權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從證監會的《指導意見》來看,在我國上市公司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后,如何做好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監督職能的定位區隔及其協調問題只字末提,而現行的《公司法》對此更是滯后。因此在上市公司實施獨立董事的制度后,我國的上市公司監事會很可能會落入要么無事可干,要么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的尷尬處境,繼而與獨立董事發生監督職能上的重疊與沖突。
二、完善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對策
1.獨立董事行權資格問題,獨立董事如何真正獨立的問題
(1)從獨立董事的推選上保證其“獨立性”。獨立董事是作為公司整體利益和廣大中小股東利益的代表進入董事會,但實際上獨立董事由誰來提名,如何選舉產生,將決定著他將代表誰的利益。筆者建議按照以下方法推選獨立董事:由于我國相當部分的上市公司都存在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所以排除排名前三名的股東之選舉權,由其他股東實行獨立董事的差額選舉,并建立一個由上屆獨立董事占多數成員組成的獨立董事任命、提拔委員會。這樣,從推選上保證了獨立董事不被大股東操縱,從而保證其獨立性。
(2)從獨立董事的數量上保證其“獨立性”。關于獨立董事的數量問題,有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結論是:獨立董事的數量和在董事會中的比例并非越大越好,而是一種曲線效果(陳宏輝,賈生華,2002)。但是目前來看我國上市公司中的獨立董事比例還是過小,影響到其獨立性的發揮。因此,應當在《指導意見》規定的基礎上,較大幅度地提高我國獨立董事的比例。
(3)賦予獨立董事相應權利以明確其行權的資格性,從而確保其“獨立性”。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處理好與監事會的關系和分工。筆者認為,我們可以考慮將獨立董事的功能界定為對內部董事和經理人員業務行為的妥當性進行監督,監事會應對其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就公司的財務審核和控制方面與監事會進行協作,獨立董事不能享有獨立的財務監督權。另一方面,明確獨立董事的權利。筆者認為獨立董事應當至少享有:要求企業充分信息披露的權力、要求其他董事在決策過程中遵守各項法規的權力、特別否決權、要求企業設立程序或者由獨立董事自行制定程序的權利、特別申明權和獲取報酬權等基本權利。
(4)實行獨立董事的間接薪酬制度,以保證其“獨立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建議建立獨立董事的間接薪酬制度。即其勞動報酬不從公司直接領取,而由非贏利的自律性中介行業組織根據一定的規章發放給獨立董事的一種薪酬制度。這首先要求建立信用中介組織,比如證券業協會下設非盈利自律性組織獨立董事協會等,培育獨立董事人才市場,由公司向協會報告獨立董事的新酬預算,協會向公司收取年費,獨立董事從協會領取各類報酬的方式進行。
(5)嚴格獨立董事任職的專業資格,以保證其有能力“獨立”。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指導意見,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三分之一以上為獨立董事。從對獨立董事的專業資格及能力要求來看,目前,我國缺乏大量合格的獨立董事人才。目前我國的獨立董事多為兼職的非專業人士,難以擔當重任。
通過以上五個方面的有關獨立董事“獨立性”的設計,筆者相信,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已經解決了行權資格的命題。
2.獨立董事的行權意愿問題,也即其激勵問題
對獨立董事的激勵不僅應來自其法定的職責、工作的成熟感與榮譽感等,也必須來自合理的薪酬。國際上有關獨立董事報酬問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不應取酬,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其獨立性;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取得報酬。筆者認為,利益趨向是人的本性,在目前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工作中,對獨立董事的激勵,既要考慮獨立董事與公司的無重大利益關系,又要做到職責相稱,利益相符,本著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使獨立董事的工作與其成果具有一定的關聯性,調動獨立董事工作的積極性,真正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
進一步的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的研究設計是解決獨立董事有效行權的信息約束和時間約束問題以及有效性的持久保持問題。筆者建議:以法律法規或行政規章的方式規定:第一,獨立董事有信息獲取的權利,當該權利行使不暢時,獨立董事有權在上市公司公告中出具保留意見或否定意見并加以說明。第二,為了獨立董事能真正參與到公司治理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建議對獨立董事的基本工作量和時間加以明確規定。第三,為保證其獨立性,規定獨立董事任期屆滿不得連任,并不可到關聯公司繼任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關鍵是要保證獨立董事獨立性,可從獨立董事的推選機制、人數比例、職權范圍等方面加以保證,而建立注冊獨立董事制度是完善獨立董事制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結語
本文在對獨立董事制度作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不明顯,分析其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分別從獨立董事行權資格問題和行權意愿問題兩個方面入手提出獨立董事制度的機制設計思路和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通過對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的建議,能對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發揮積極有效作用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明華 馬守莉:獨立董事制度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兼論中國獨立董事有效行權的制度環境[J].南開經濟研究,2002,2
[2]魏 剛:高級管理層激勵與上市公司經營績效[J].經濟研究,2000,3
[3]王躍堂 趙子夜 魏曉雁:董事會的獨立性是否影響公司績效[J].經濟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