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必須立足于本國實際情況,本文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特殊原因,在此基礎上從政府、銀行、金融中介和中小企業自身四個方面探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創新 金融中介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按現代金融理論的解釋,中小企業融資的最大特點是“信息不對稱”,由此帶來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中小企業貸款的“小、急、頻”的特點使得商業銀行的審查監督成本和潛在收益不對稱,降低了它們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積極性。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除了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我國,政府一直給予國有大中型企業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的不確定和競爭條件的不平等,雖然近幾年來政府已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例如2005年在《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逐步擴大國家有關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薄5沁€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體系,在法律體系保護、財稅減免支持、金融信用環境完善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目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仍受到許多束縛。由于政策原因,我國中小企業基本上也無法在股票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
2.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缺陷是其融資難的根本原因。(1)我國中小企業多集中住宿餐飲業、零售業等傳統行業,自有資金較少,經營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落后,大多數中小企業家缺乏長遠經營的眼光,較少去投資長期的高新科技產業。(2)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信用等級較差,財務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監督、不規范,財務報表弄虛作假現象嚴重,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信用風險高。
3.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體制上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兼容。(1)我國銀行業的主體是國有商業銀行,扶持國有經濟的發展是其重要的準則,首先得保障國有大中型企業融資需求。因此,即便是在給予效益好的中小企業貸款時,貸款的條件也很苛刻。(2)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入,與中小企業發展需要不協調。盡管我國銀行商業化、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作為平等市場交易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風險防范機制和內控制度也不斷完善;但是銀行信貸營銷的技術手段、激勵機制和融資產品的創新仍然不足,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
1.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加大支持力度。中小企業融資具有其特殊性,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應給予特殊的支持,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有政府組織支持、財政支持、法律支持的系統,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四川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做好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的意見》,鼓勵金融機構試辦循環貸款、動產質押等形式貸款,以滿足個體經營者和私營企業主的融資需求。福建省政府近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若干意見(試行)》。設立省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每年安排3 000萬元,提高金融機構對工業、農業、商貿等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能力。這些政策法規為銀行和中小企業的雙贏創造了良好環境和條件,有力地支持了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
2.商業銀行應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商業銀行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多方面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出更多適合中小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方面的服務,大力發展新型結算產品。進一步轉變觀念,認真解決好“可貸可不貸”的問題,只要符合貸款條件,本級銀行有授信指標的,應該及時審批,堅決投放。銀監部門要總結推廣工商銀行的經驗,積極探索采用企業的無形資產、股權、商業匯票、應收賬款、設備等動產抵押業務,特別是對成長型小企業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同時,銀行要加強與擔保公司的合作,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建立貸款和擔保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積極探索既有效化解貸款風險又有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新途徑。
3.引入金融中介機構,發展金融中介市場。發達國家發展金融市場的實踐說明,金融市場總是面臨互相依賴的三要素問題:金融市場的消費者、投資者與金融中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金融市場時,必須面對本國的消費者與投資者,引進較高水平的中介金融機構,主要是企業金融服務公司。企業金融服務公司站在被服務企業的角度,去構造對其他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但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更豐富的融資產品和服務,同時也能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成本和風險。企業金融服務公司是整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構建的關鍵。
4.提高中小企業的自身素質。(1)強化信用觀念。中小企業應逐步建立內外相結合的配套信用管理體系,強化自身的信用意識,樹立起重諾守信的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銀企關系。(2)完善中小企業制度和治理結構。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和規范的財務制度。中小企業要加強內部財務制度的管理,規范經營,增強企業財務的透明度,改善自身融資條件。其次,推動中小企業管理體制的多元化和社會化,解除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對其發展的約束,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產權和產業結構,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和效益。
參考文獻:
[1]尹 雯:關于加強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之探討[J].當代經濟,2006,(3)
[2]劉光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J].現代商業,2008,(30)
[3]陳凌云: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對策探討[J].廣東建材,2008,(9)
[4]張伏波.美國中小企業融資多樣化途徑借鑒[J].上海金融,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