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工業文明在不斷豐富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一方面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以大眾社會的形式控制著每個人,使人們適應這種控制并喪失個性、感情、真實。同時,宣揚貴和尚中、道德、人文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成了醫治現代病患的良藥。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大眾文化 人文精神 現代設計
一、中國傳統文化淺析
1.中國傳統文化之追求和諧的人文精神。巴贊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變成文化的沙漠。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真正的藝術都在表現一種自然特有的和諧,而這一和諧的重要標志就在于是否出現一種與自然生態發展規律一致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華先哲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生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中國的人文精神從先秦開始走的就是“順自然”的通路,其核心是群體本位主義,儒家的價值理想把社會的和諧放在首位,這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張立文先生:“中華人文精神,一言概括之,即和合精神”。無論是孔門儒學的“禮之用,和為貴”還是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都具有“和”的特質。而這個“和”可以從三方面去理解:天人合一;和為貴;致中和。
2.中國傳統文化之倫理道德。在中國文化系統里,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學說往往從屬于或落腳于道德問題這個基點上,認為起家治國平天下都要修身為本,呈現一種以修身為核心的,向齊家、治國、平天下擴散的同心圓。由于把道德視為生活最高層次,中國文化強調做人第一要義就是“立德”。倫理層面,中國強調道德義務及社會責任心。
3.中國傳統文化之審美。李澤厚說:“中國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是審美型的。審美而不是宗教成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目標,審美積淀著理性的感性。中國的審美范疇包括:中和;剛柔;氣韻;虛實;意境等。
二、何謂現代設計
現代文化從本質上就是一味地想通過對自然的技術統治來增加人們的物質享受的文化。它在物質文明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災難,西方談論最多的有兩點: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精神文明的衰落。
現代設計不同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它是指在現代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各種設計風格的總和,其主要特點是大眾文化現象。 除此之外我國現代設計還存在著設計風格缺失的問題。
1.大眾文化現象。現代社會中從生產到生活,現代技術的邏輯無處不在,使人成為現代社會機器的一個齒輪,技術原則不僅是一種機械原則還是一種社會原則,它導致人的全面異化或物化,正如洛文斯文塔爾所言“在現代文明的機械化生產過程中,個體的衰微導致了大眾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取代了民間藝術和高雅藝術。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物化現象,即把一切變成對象變成物,包括人的意識和精神。在大眾化文化的影響下“他”只是作為“我們”而生存著。“他”的人格降為通常的人格,降格為作為功能化的肉體存在的生命力,當生命功能化、欲望化時“他”就失去了個體的價值,失去了個體的歷史特征,也消除了個體生命的差異性。人以“人群”的方式存在著,“自我”是一種虛假的個體性,這個體性在根本上是大眾性,是“類”的存在。“類”的主題是一種沒有人的主體,是沒有精神的主體,是沒有靈魂和反人性的主體。
舒爾茨說:“人由于自以為是、妄自尊大的‘自由’而從自己的場所走出去,去‘征服’世界。所以人就被遺留在虛無飄渺的、全無真實的自由之中,忘掉了‘住所’的意義。
三、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結合
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設計人員在國外深造時,老師卻告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最好的老師,中國人是不需要到外國學設計的;王受之教授曾坦言在美國時常有中國設計師詢問下一階段要流行的風格……,這也許便于了解中國當下設計領域的狀況:沒有性格;不扎實。無論是日本的精細設計;德國的理性設計;意大利的激情設計還是北歐的人文設計都說明了只有具有穩定、堅實的性格的設計才是優秀的值得世人推崇的設計,而浮躁的、沒有根基的設計永遠不能在歷史長河中泛起漂亮的浪花。民族文化是設計之根本,沒有民族性格的設計就像斷了線飄在空中的風箏,中國設計領域的尷尬局面正是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結果。現代社會我們正不斷的在西方主導的文化中失去自我認同,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有助于我們設計出具有中華民族性格的產品,更有助于在國際上維護我們民族的自尊。
2.大眾文化現象呼吁社會回歸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就是回歸一個先于科學和邏輯的感性的世界,立足生活世界就是一個屬人的真實世界。在大眾社會人被異化、物化,人被大眾媒體、大量復制的影像控制著,這是一個虛無的、平面的世界。人們需要回歸情感、尋回自我,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倫理等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利器,所以,在現代工業文明之后,西方國家都不約而同的向東方特別是中國來尋找醫治科技病的藥方。
四、小結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設計都有著比較明顯的民族印記,如:日本、德國、意大利等。我國也在逐漸重視民族品質在設計中的表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拿北京奧運會來說,中國印、中國結、金鑲玉等設計都有力的向世界昭示了中華民族的清晰存在。21世紀是設計的世紀、是各民族性格得到彰顯的世紀、是感情回歸的世紀,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中國設計必能迎來另一個春天。
參考文獻:
[1]滕守堯 聶振斌: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M].南京出版社,2006
[2](法)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