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在的設計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太大,市場更多的是需要應用型人才,而我們培養的畢業生,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卻很缺乏。目前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廣的,同時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作為培養設計專業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則肩負著重要責任。
[關鍵詞] 市場需求 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實際操作能力 復合型人才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一方面是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導致跨國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紛紛裁員;國有企業近年來也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據報道,截止到2009年元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簽約率不足10%,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也不例外。
從大的形勢上看,好像是就業的環境不好,導致就業困難,其實反思問題,這只是單方面的一個原因。藝術設計學科是一個就業面相對較廣的專業,那它的就業困難到底難在了哪里呢?讓我們看看下面的這個案例:
最近,剛成立自己廣告公司的張老板遇到一件煩心事,公司連續招聘了10多個廣告設計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結果這些學生眼高手低,設計理論豐富,但是實際操作能力卻極差;機械化設計,市場觀念淡薄,綜合素質差,設計出的作品缺乏人文觀念等各種問題,不能適應實際市場需要,最后公司不得不辭退他們。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和我們在高校里培養的人才能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有直接的關系?,F在的設計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太大,市場更多的是需要應用型人才,而我們培養的畢業生,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卻很缺乏。目前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廣的,同時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此,作為培養設計專業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則肩負著重要責任。
如何與市場接軌,培養出真正合格的畢業生,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這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課題。
一、學校必須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的目標,既培養什么樣的人,其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與設計市場細分趨勢,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制定,必須和各項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的變化同步進行,這就要求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由傳統的單一型逐漸向多元化的發展?,F在,不少學校正在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充實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置,為改善藝術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藝術設計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行業,長期的和平帶來了經濟的迅捷發展,人類在滿足物質享受的同時,更加追求高層次精神文化多元化,強烈地刺激了藝術設計,使之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這也推動了藝術設計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藝術設計正在各個領域滿足或體現著當代人們的藝術需求。
近年來,設計行業在功能上不斷細化,在應用領域上不斷擴展,設計活動幾乎涉及到了商業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的課程的設置不能僅僅延用以前的傳統課程教學體系,而是要根據行業發展的現狀及時更新與調整。在設計教育的辦學上形成相對的學校特色。如室內設計專業在我們的高校教學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現在隨著分工的細化,可以在室內設計專業里面再細分家具設計專業,陳設設計專業,室內風格設計專業等。如何對傳統的專業進行改造,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進行新定位,從而培養出“適銷對路”,深受市場歡迎的藝術人才,是藝術教育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適應社會發展,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充實藝術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培養出寬基礎、高技能、有較強的競爭和適應能力的新型藝術人才,這是學校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
二、學校要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學習與創新的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學習能力培養要求個人不僅要學習寬泛博學的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怎樣去學習,就是怎樣使得自己的企業能夠學習的比對手更快。”
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發展,是人的勞動實踐與實踐能力的可持續性,是“以人為本”的發展,這和“素質教育”不謀而合。長期以來,藝術設計教育一直是以一種教學內容的形式而存在,是為“教學內容”而教學,是為“設計內容”而設計,并沒有抓住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既可持續發展的“人”,應該說,這與當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乃至飛速發展的社會現代化要求是遠不相符的,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的。為此,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由原來的“學科教學”形式向“人”的素質教育的轉變,由原始的“學科教學”內容向“社會”的飛速發展跟進,注重學生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條艱難的必由之路,也是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飛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不斷推動著社會的快節奏進步,人們處在一個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里新事物不斷出現, 這勢必對我們的學生和設計從業人員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不管是在校學生或是已經從業的人員都必須具備能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學習能力和不斷創新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首先就要從課題教學開始,不管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都應該圍繞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來開展,摒棄過去一成不變的傳統說教的教學模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專業課程的“三合一”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改革嘗試,它讓學生在一個獨特的學習空間里,饒有興致地研究起一些從前未曾思考過的問題。6個月的汽車內飾設計專業課程讓年輕的學子深有感觸:這是一門弄潮時代的前沿課程,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訓練。開設這樣一門課程,是與時代接軌的思維方式。
三、要培養學生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
如今在人才市場,大多數行業在招聘時都強調一點就是具有相關行業的實際操作經驗,在設計行業尤其顯得突出,因而對于培養具備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畢業生,是企業對設計教育提出一項最根本的任務。
藝術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動手能力很重要,我們需要建立專門的實驗實訓室,增加實訓投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作空間。同時,學校應該以骨干教師為龍頭,建立各種專業工作室或者設計公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教、學、研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從學生到工作人員角色的轉換,把學生作業轉換為設計產品。鼓勵學生參賽參展,把學生推向社會,為學校贏得聲譽,樹立品牌,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讓學生更早的接觸市場運作的層面,以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另外,還要廣泛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本著互惠互利、實現雙贏的原則,由校企合作雙方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進入企業可快速獨立上崗工作,大大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成本,并確實解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很難適應工作環境,面臨很大的職業生存壓力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只有少數的設計專業院校與用人單位建立了較好的實訓機制,讓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得以實施,而大多數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場所,最多也不過是讓學生能夠走馬觀花地參觀一下。這種只建立在與行業表面聯系層次上的實踐課程不可能讓學生真正地得到訓練,因此,只有深層次的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四、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潛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隨之所帶來的人才結構變化就是對各行業領域大量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招聘高校畢業生的過程中,許多的招聘單位人事部門都表示,特別需要寬領域、大專業、知識面廣、適應性強的人才,尤其是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包括設計在內的各個行業無時不要面臨行業的擴展、提升與轉型。這樣勢必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轉型的專業能力。同時,新的就業結構也造就了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個行業幾十年不變地從事一項工作。如網絡的出現造就了新的設計行業,它滲透到了設計界的各個分支領域包括環境藝術、出版物設計、廣告設計等,從而使各領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設計學科本身與多門學科有著深刻的聯系。同時,作為設計從業人員來說,其自身的道德素質和自身修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設計師工作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他工作態度、工作經驗、社會經驗、公共關系與組織協調能力。從業人員只有具備了與之相關的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在其所在的行業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也只有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不斷變化需要。一個企業需要的不是一種工具型人才,而是真正能夠勝任這一崗位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人才。
隨著信息化和國際化時代的到來,設計領域逐步擴大,未來社會對設計人員的全面素質的要求將更加突出。當前,整個世界教育的總趨勢是,通過學科調整和建設,加強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高等學校是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必須深入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養出能夠適應和引導21世紀發展的優秀的設計類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 偉: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多維實踐教學體系.裝飾,2006.12
[2]蔣尚文:設計與設計教育.裝飾, 2003.11
[3]呂 斌:試論藝術設計教育在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美術與設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