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視,它不僅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特色,也使地區經濟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并最終使區域經濟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區域文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等,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或制約作用。所以,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建設必須結合起來,讓文化融入經濟、服務經濟、促進經濟并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 區域經濟 區域文化 資源整合 經濟一體化發展
隨著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文化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制度趨同的今天,文化差異是導致社會和經濟差異的決定因素。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它在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情感抒發等方面潛移默化地規范或影響著人們,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深入研究和充分認識區域文化,重視發揮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色的優勢,找準發展特色經濟的基準點,是加快發展區域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正確認識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對于弘揚區域文化優勢,促進區域文化的整合與認同,實現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1.傳統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傳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經歷了數代人的公共選擇、歷經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所最終構成的具有民族特質的地區文化底色,是一個地區發展最深厚的底蘊。它營造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激發當地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對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作用。因而,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總是體現出受不同類型地域文化影響的深刻印記。如長江三角洲,由于受“親經濟”的吳越文化影響,形成以上海為中心、浙江和江蘇為兩翼的著名“長三角經濟圈”。這是歷史所形成的崇尚規范、開放開拓、重商觀念深入民心的地域文化特征與區域經濟契合的一種內在必然;又如珠江三角洲,在悠久的嶺南文化傳統、秀美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政策優勢和多種外來文化的整合下,形成以廣東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并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地區的文化根源。
2.文化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美國著名經濟管理學家德魯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絕對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隨著知識型社會的建立,文化與經濟越來越相互交融、越來越一體化。如果把區域經濟比作是“硬實力”,區域文化則是“軟實力”,它倍增或遞減區域綜合國力,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長點。
文化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觀、工藝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為當地的經濟貿易、招商引資、經濟產品開發搭建良好的平臺,有利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如北京的故宮、長城,陜西的兵馬俑和羊肉泡饃,山東“三孔”文化,云南的麗江古城,廣西的桂林山水和劉三姐文化,安徽的黃山,蘇州園林和絲綢等都成為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自然人文資源。二是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文化資源可以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消費需求呈現出多樣化、高檔化、消費品位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內涵。許多企業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對產品進行文化包裝,有利地提升了產品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增加了產品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如“風雨少林”就是傳統文化、現代元素與商業運作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3.文化創新對區域經濟的促進
有人說,“硅谷的空氣里飄著的是創意”,而溫州人“頭發是空心的,里面藏著抓市場商機的智慧”。創新是一個社會性、地域性和嵌入的互動過程,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和文化烙印。經濟文化能夠通過獨特的作用機制形成創新模式與創業意識,并通過“企業家精神”這一載體對區域經濟發揮促進作用。當今世界,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并通過有效整合和轉化勞動與資本等物質要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制約
1.文化的交互性導致一些重復建設和資源爭奪現象時有發生,不利于區域經濟整體的一體化發展
如長三角區域2002年5月浙江寧波與江蘇宜興的“ 梁祝文化爭奪戰”,表明了文化資源整合的無序性;浙江省為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舉辦,新建20個場館,并翻新20個場館,整個花費高達30億。這些,都極大地制約著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協調發展。
2.落后、消極的文化往往導致落后的經濟
(1)現階段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著東西部差距問題,這固然是由諸多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因素造成的,但其中區域文化的差異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2)經濟落后地區常常存在小富即安觀念。如云南人小得而安、商人們則小富即樂;海南人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等等。歸根結底是因為其思想不開放、思維保守的文化因素所致。(3)儒文化中的“義利之辯”使人輕視經濟;現實生活中吃喝風盛行現象,以及各種黑惡勢力逐漸抬頭現象,越是在欠發達地區越是嚴重,這些是跟當地綠林好漢式的俠文化分不開的。
三、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實現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1.充分發揮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認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文化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將是一個多贏的戰略選擇。通過日益廣泛的交流、融合與協作,達到資源共有、市場共占、利益共享的目的。通過文化整合與共享,進一步促進管理理念、科研人才等文化認同感。反之,要充分運用文化認同上的力量,整合資源,降低成本,促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健康有序發展。
為了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當前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打破行政體制的障礙,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構建共同認可的規則和機制;其次進一步擴大和完善區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加深文化認同;最后構建經濟文化圈,建設經濟、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如中國現在正在著手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就是為了整合勞動力、資金、技術,以及文化等各種資源,加快融合、形成合力,帶動長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經濟一體化發展。總之,要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以文化認同來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才是必由之路。
2.以區域文化為基礎,發展特色經濟
在文化整合基礎上發展特色經濟。首先,要把區域文化的精髓滲透到經濟領域,結合區域的資源和經濟優勢,科學地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形象。其次,要適應區域文化特點,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形成有區域特色和優勢的產業,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并圍繞這一主體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建立具有特色的經濟格局。
3.文化建設要走產業化道路
文化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為綜合地體現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文化產業是以文化作為主體資源,通過生產經營和市場運作而盈利,為消費者提供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力量的企業與行業的總稱,它是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系統,文化產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助推器。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今天, 經濟競爭正逐漸成為文化競爭。文化正在成為一種經濟,文化產業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當今全球金融風暴提出的必然要求,對于振興服務業、拉動內需、促進整個經濟發展、改善投資環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說明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文化產業化已經成為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文化產業化進程中,要充分運用產業理念,依靠市場經濟的作用,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不斷推進先進文化產業,增強先進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助推動力,并最終實現區域經濟和文化的一體化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龐敦之:論文化對其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山東社會科學,2006
[2]李明波:長江三角洲地區文化認同的歷史與現狀.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李宗植:發揮江蘇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現代經濟探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