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是不朽的。民族文化特質一旦形成,對民族經濟有著持久的影響力和推動力。當《絲路花雨》以其以敦煌文化為底蘊,以京劇藝術的形式賦予了舞劇原作以新的內涵,高揚起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旋律展現在國內外觀眾面前時,我們無不為之震撼。西部歷來不缺少文化精品,但是,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不是一條平坦之路。本文從《絲路花雨》的成功來探討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效用,以期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尋求理論支撐。
[關鍵詞] 絲路花雨 民族文化 文化產業
一、前言
當大型西部京劇《絲路花雨》以其以敦煌文化為底蘊,以京劇藝術的形式賦予了舞劇原作以新的內涵,高揚起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旋律展現在國內外觀眾面前時,我們無不為之震撼,《絲路花雨》為民族文化產業的騰飛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也為民族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
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后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那個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民族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并且把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這個民族在未來的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只談民族經濟,不談民族文化,民族經濟的發展就難以持久;只有發達的民族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強大的民族。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的生命源泉
西部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是其傳統文化的代表,滲透著民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它的發展也反映了本地區各民族自身的發展與壯大。我國的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于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改革與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較好地結合其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不斷地更生創新,既能保持和發展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能積極地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實行這樣的文化創新,就要對本民族的文化發展進行歷史的、客觀的甄別認識,存其精華,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樣的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于全球意識的高度,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中,把握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因此需要積極借鑒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并能與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有效結合。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發展和變遷,原有民族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對于現在的社會和公眾來說,更關注的是它的研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對于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一些項目,我們在做好保護和研究工作的同時,應該多從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方面來著眼,多從對公眾教益的立場出發去認識和思考,這也符合傳統文化發展中的揚棄哲學。
當然,我們現在所倡導的有所取舍的觀點,并不是對傳統文化項目的淡然和漠視,而是一種更理性的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而源遠流長,這點從近兩年來“非遺”項目申報的熱鬧就可以看出來。對于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來說,應準確地掌握好取舍尺度,既要避免各自為政的局面,又要防止一廂情愿的現象。
四、民族文化走產業化發展是民族文化的破冰之旅
當文化產業這個新詞匯頻繁出現的公眾視野的時候,傳統文化的概念被打破了。在國人的意識里,文化和經濟始終是有些距離的,正統的文人歷來都是恥于談錢的,多年來在我們的意識形態中那種生前撩倒,身后成名的文人墨客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這種在今天看來很奇怪的現象其實和中國文人骨子里那種傳統的清高與孤傲是無法隔離的,這些體性的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成為影響整個文化領域的一些共性。這種個性與共性的交錯就是最大的危害,其實質就是造成了一種長期的封閉與自我壓抑。
文化產業就是把文化和產業真正意義上結合起來的基點,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中自我矯正。文化是很寬泛的概念,它幾乎涵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文化的發展無法脫離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的提升在和大意義上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從旅游文化的興起到眼下火爆的名家在公眾場合的講經說法,這讓我們看到了文化振興的力量。
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在經濟上始終處于努力追趕的地位,但是,在這中追趕過程的艱難步履中,我們還是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于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使用。中國西部的文化資源在國內外就和大的影響,多年來,西部各地一直致力于單純文化的研究而淡化了其本身的經濟價值,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為此,西部文化發展的當務之急是盡快與產業的接軌,是把文化產業中可以開發和利用的價值不斷延伸。
五、強強聯合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核心
市場經濟作為開放性經濟形態,有利于打破封閉落后狀態,超越民族與地域界限,共同進入統一市場;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促進民族區域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現在,國家更加重視中西部的發展問題,這就為區域民族經濟變革展現了更為廣闊的前景,為區域民族經濟的振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必須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大市場化運作,實現強強聯合,才能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六、結束語
民族文化對民族經濟的推動力有著一只看不見的“手”。誰抓住了這只“手”,誰就能推動整個民族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市場也需要培養和引導。民族文化只有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才能贏得民眾的認可,才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文化與產業的緊密結合,這才是西部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建偉:關于“人文精神”的定位問題[J].新華文摘,1999
[2]孫家正:關于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建設問題[J].新華文摘,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