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密不可分。本文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 文化產業 知識產權 保護途徑
衡量國家實力強弱的指標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軟實力可以通過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表現出來。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形成本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爭奪國際文化市場,提升本國的軟實力。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保障,也是國際文化產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和競爭手段,健全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有利于改變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本文試對我國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
由于知識文化是以相對穩定的形態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因而能夠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和交流,并且能夠以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形式進行生產和經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等一系列的活動,采取經濟戰略,其目標是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是單純為了促進文化發展。”由此可見,文化產業所從事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活動,本質上是從事知識產品的生產與流通活動。
二、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以立法保護為核心的保護體系。“立法保護”中的“法”不僅僅包括我們經常提到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司法解釋,還包括我國參加簽署的一些條約和公約。
1.國內立法保護
1982年出臺的《商標法》是我國內地的第一部知識產權法律,標志著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開始建立。隨著1984年《專利法》、1990年《著作權法》的推出,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初步形成。全國人大在2001 年也同步修正了《著作權法》,1992年和2000年兩次修正了《專利法》;2001年國務院公布了新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并于同年發布《反傾銷條例》、《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2003年修改了《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2004年人大修正了《對外貿易法》;2004年國務院頒布《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2006年又頒布《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等。此外,我國的立法部門也正在根據WTO規則積極制定《反壟斷法》。
2.國際條約保護
目前我國已加入了《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專利合作條約》、《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分類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公約》等國際公約。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已經基本上達到了世界貿易組織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TRIPs協議的基本要求。而我國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以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基礎的特別保護制度,就是以上述這些國際條約、法律、法規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總之,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也參加簽署許多國際公約,可以說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不過由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起步晚,立法技術落后,在文化產業的保護上還明顯存在著疏漏之處,這就需要司法機關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包括民事救濟、刑事救濟、行政保護以及相關權利人的自我保護措施方面。
三、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1.立法方面
盡管我國在加入WTO后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頒布及修改法律的立法活動,但立法及改法的任務依然艱巨。許多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糾紛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沒有在立法過程中涉及,如: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問題;判定傳統知識、遺傳資源和民間文藝的權利對象、權利歸屬、權利內容的具體范圍,以及權利的執行渠道與方式等問題。我國應一方面緊密結合國際知識產權變革的最新動向,積極加強知識產權國際事物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其朝著有利于我國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在國內法立法上不要盲目地提出與國際接軌。
2.司法方面
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糾紛在司法過程中存在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即無論在民事訴訟還是在刑事訴訟中,法院在審理案件前常常需要對知識產權客體予以重新確認,這樣既浪費訴訟資源,又浪費時間,是導致知識產權訴訟效率低的因素之一。另外,經濟全球化的速度加快,跨國公司已成為促進各國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帶來越來越多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及如何選擇訴訟地和適用法律等問題。因此建議建立完善的含涉外條款的知識產權侵權法律規范(包括實體內容及程序規則)以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3.執法方面
目前我國專門設立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信息產業部、海關總署、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組等復雜的行政執法部門,分別調整文化產業中專利、商標、版權、互聯網域名權等方面的行政管理。但是各行政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職責不清,難以合作,已成為全面、系統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主要瓶頸之一。因此應該建立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的有計劃的管理。
四、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及對策
1.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需求之間的平衡
根據具體國情需要,我國既要加強知識產權法制建設,又要對民族產業實行政策扶持,避免片面追求與國際接軌。因此在具體制定和修訂知識產權法時,既要考慮對權利持有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保持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趨勢的一致性。在企業知識產權發展戰略上,要建立合理的企業聯盟,共同抵抗不合理競爭。我們要爭取把文化產業優勢項目納入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范圍,以提高我們傳統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構建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自律機制
從國際上來看,發達經濟中有強大的行業協會組織來保護本行業產品免受侵權。行業協會組織實施的知識產權保護對于本行業和知識產權所有者乃至侵權者來說是靠行業自身自律機制來約束的,因而具有內生的積極效力。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除了賦予行政與司法保護強有力的外生強制執法機制之外,還必須建立起強大的行業協會組織,形成內生的行業自律約束機制來保護本行業產品免受侵權。但在中國行業協會和知識產權所有者自我保護機制缺損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行業協會和權利人保護知識產權自律行為的缺乏,進而導致社會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3.逐步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由行政保護向司法保護過渡的執法機制
在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實踐中,基本上形成了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兩個途徑并行運作、相互銜接的保護模式。隨著科技進步和中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變得日益交叉、復雜化,在此情況下,任何單一的行政執法部門都很難再進行有效的歸口管理。因此,協調和強化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政與司法執法機制相平衡模式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凸顯問題。從長期來看,對未來所有的知識產權糾紛,無論是確權糾紛還是侵權糾紛都應盡可能地轉向尋求司法保護,以便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
參考文獻:
[1]文化部:亞歐文化產業和文化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9: 18~29
[2]叢立憲 盧 洋:論我國文化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J].社會學輯刊,2008(1):56~58
[3]韓志紅 付大學:析對知識產權客體法律確認性的適度突破——變 “法律確認” 為“法律確認和法官確認”[J].法學論壇2005(3):25~27
[4]天海翔:中國文化產業[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13~115
[5]沈國兵:TRIPS協定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難題及基準[J].財經研究,2008(10):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