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龍頭企業要不斷轉變觀念,提高競爭力,才能真正發揮其農業產業化龍頭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關鍵詞] 做大做強 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繼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后,我國農村經營體制的又一次創新,山東省萊蕪市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發展較快,特別是隨著生姜標準化基地進一步擴大,“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已經形成,萊蕪作為山東省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試點市,做大作強龍頭企業意義更加重大。
一、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主要作用
1.龍頭企業規模大,具有較強的帶動輻射作用。龍頭企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形成奠定了基礎,加快了土地的合理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帶動了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形成,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萊蕪市是一個只有125萬人口的地級市,主導產業突出,形成了以生姜為主的“三辣”、以“萊蕪豬”為主的農畜牧業和以“黃金蜜桃”、花椒為主的林果業快速發展。龍頭企業是就地轉移農民的主渠道,還帶動了運輸、流通、服務等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目前,全市以生姜、大蒜等為主的大宗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32家,這些加工企業的發展為農民就地轉移與增收搭建了一個平臺,實現了企業與農民“雙贏”目標。
2.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處于主導地位,是農業市場化的橋梁。龍頭企業把生產、加工和銷售有機的聯系起來,把“產加銷”變為“銷加產”,環環相扣形成產業鏈,在“銷—加—產”這一程序上求發展,使基地、農民和市場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在市場開拓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開拓國內市場,還把觸角延伸到國際市場。目前,萊蕪市已有19家農產品企業與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60個國家和地區做買賣。07年,全市實現出口創匯15607萬美元,超過了紡織品,成為除鋼鐵之外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連續五年居全省第九位,增幅居第一位。
3.龍頭企業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龍頭企業是提高農產品質量、附加值,促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的主要實施載體,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目前,萊蕪農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全市有20家企業20萬畝生姜、大蒜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萬興公司把農產品質量控制的標準前移到預生產和生產環節,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壁壘”到主動的“跨越壁壘”的革命性轉變,并通過了歐盟GAP認證,生產的泰山牌生姜、泰山牌大蒜成為進入歐盟市場的免檢產品。
二、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措施分析
1.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轉變經營理念。一是抓市場研究。在“公司+基地+農戶”產業鏈條當中,龍頭企業要及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盡量避免“谷賤傷農”事件發生。二是抓市場開拓。國際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國際化,龍頭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增加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要大力發展創匯農業,充分利用國外農業資源。三是抓產銷銜接。發展“訂單農業”是龍頭企業掌握原料來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產銷銜接的主要形式,要完善雙方的主體地位和相應的權利義務,努力提高訂單的履約率。
2.加強管理,不斷創新,增強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一是抓科技創新。龍頭企業要通過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工藝,推廣新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新產品開發的能力,使企業有標準化的生產基地,有達到國際水平和符合國內外規定的質量標準,有科學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有先進實用的產品檢測檢驗設備,有嚴格的產品質量跟蹤服務。另外,企業要走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二是抓質量安全。龍頭企業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及加工制成品的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確保農產品的安全衛生。按標準創建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產品和出口產品生產基地,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和國外消費者的信任,爭取更大市場份額。三是抓經營機制創新。企業家是企業創新的倡導者、協調者和組織者,不但自己要有創新精神,還要動員全體員工積極創新,推動企業的全面創新。四是抓品牌打造。要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依托各類生產基地大規模的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質量認證和各類安全衛生認證,打造農業品牌。萬興公司泰山牌生姜被列為08年奧運會唯一專供生姜,每公斤賣到150元人民幣;在英國、荷蘭等歐盟國家的超級市場十分搶手,這都是品牌的威力。五是抓增長方式轉變。龍頭企業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積極探索農業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非再生資源的節約利用。
3.堅持為農民服務,理順分配關系,不斷增強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力。一是堅持為農民服務方向。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以農民利益為核心,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和收益,農民能夠得實惠,也為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農業企業家一定要有長遠和戰略眼光,在發展中一定要維護好農民的利益,處理好與農民的關系。二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要規范“訂單農業”的發展,提倡龍頭企業在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或訂單的基礎上,向農戶提供種子、資金及技術等方面的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與農民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或將部分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直接返還農戶。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產權為紐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克服農戶小規模經營和統一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市場化程度。
參考文獻:
黨國英: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模式的轉變——中國農村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