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勞動立法的一個里程碑。但是,對于《勞動合同法》的爭議在2008年一直沒有停止,其頒布實施后,仍然有一些企業主和學者對勞動合同法提出質疑,甚至有一些地方政府呼吁暫停《勞動合同法》的適用。總的來說,工資、工傷、工時依然是2008年勞動爭議矛盾突出的熱點領域,農民工依然是維權的重點領域。
一、當前勞動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企業界對其雜音不斷,有些企業經營者提出這樣問題,“能不能在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前提下繼續用工,違法成本到底有多高?”部分企業采取各種手法和借口來規避勞動合同法,利用種種借口“炒人”,并采取公開或隱藏的手段抵制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當前勞動者權益保護仍然存在一定問題。
1.少數企業仍然無視《勞動合同法》
首先、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初,不少企業對該法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實施該法將大幅增加企業成本,便采取了突擊裁員的做法,使得解除勞動關系數量大幅上升。其次,仍然有少數企業無視勞動合同法,與勞動者不簽訂勞動合同,任意克扣、拖欠職工工資、超時加班加點,在一些私營企業,特別是餐飲企業,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同時一些大專院校、醫院、駐軍以及環衛、物管、保安等單位勞動合同簽訂率和社保參保率普遍較低。更有少數企業為了降低用人成本,設下了“新人換舊人”的陷阱,試用期一滿就打發員工走人,這一做法在臨近年末的招聘階段更為多見。
2.勞動監察力量明顯不足,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捍衛勞動者權益,各地政府責無旁貸,必須繼續加大勞動執法力度、曝光嚴查利欲熏心的企業。但是,《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后,勞動保障監察案件成倍增加,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執法維權的能力和水平與人民群眾利益訴求不相適應。勞動監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群體性工資投訴事件逐漸增多,此類案件投訴者情緒波動大、拖欠金額多,而拖欠者往往大都無力支付,處理難度較大。再如用工形式的多樣和復雜性使勞動監察部門難以打擊處理某些勞動違法行為,如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問題、承包和租賃經營問題、促銷員、業務員身份問題,牽涉到勞動關系的認定與否。
3.勞動爭議案件激增,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不堪負重
《勞動合同法》生效后,隨著勞動爭議案件的激增,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編制太少,人手緊缺,矛盾凸現。2008年5月1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生效實施,給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帶來了更大的責任和壓力。筆者認為,《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立法者根本沒有預計到勞動爭議的井噴狀況,使得立法遠遠脫離實際情況。
當前勞動爭議處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有:(1)案多人少,案件積壓情況突出。囿于人員場地等因素的限制,案件逐步累積,不少地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的案件,開庭審理的時間都安排在立案后45天以外,使得部分符合“一裁終局”的案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某區勞動仲裁員半年人均辦案381件,一天至少要辦兩個案子。(2)勞動仲裁出現濫訴現象。《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勞動爭議仲裁不收費,這樣一來,對于勞動者而言申請仲裁沒有門檻、沒有任何風險與制約,使得許多標的較小的案件進入仲裁程序,增加了仲裁工作的壓力。很多申請人盲目要求,有些簡單的案件,索賠金額甚至高達100多萬元。(3)由于目前仲裁無法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大量涌入案,導致相當一部分仲裁員遭遇當事人的投訴,日常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擾和影響。
4.國際金融危機給勞動者保護帶來巨大沖擊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蔓延,實體經濟也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全球范圍內的“減員寒冬”到來,對勞動就業形勢必將產生影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企業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普遍下降,現有崗位出現非正常流失現象,一些外出務工人員提前返鄉,人力資源市場求職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均有所增加,就業形勢比較嚴峻。
二、 加強勞動者保護的若干對策
受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困難。而企業的發展是和勞動者的權益保護是一致的,企業經營失敗,必然要損害勞動者的權益。總而言之,國際金融危機給勞動者帶來沖擊不可避免,在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各級政府應有所作為。
1.進一步加強勞動監察
加強勞動監察是遏止勞動侵權、勞動違法的重要手段。針對勞動監察任務重、人員少的現實情況,應盡快增加勞動監察機構編制、人員、經費、器材,使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專業化、常規化,更好地履行監察職責,擴大監察覆蓋面。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勞動監察部門應當未雨綢繆,提前介入,加強事前防范,及時消除勞資隱患。同時應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形勢,重點了解受到影響的行業和企業分布情況及其原因,并按企業生產受到影響、實施減員、停發工資、停產停業、破產倒閉等情形分別統計涉及到的企業數量和職工人數,以及對失業返鄉的外出務工人員涉及地區及人數進行調查。及時掌握有倒閉跡象、有欠薪逃匿苗頭的企業的動態情況,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報告,防范欠薪逃匿案件的發生。
2.勞動仲裁機構亟須完善
目前勞動仲裁案多人少,城鄉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維權需求與勞動爭議機構處理糾紛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筆者建議,超常規發展勞動仲裁隊伍,積極為仲裁隊伍納入新鮮血液。目前勞動仲裁的問題主要是勞動仲裁行政化太明顯,因此,勞動仲裁機構應盡早實施“脫行政化”,盡量成為一個獨立的、中立的爭議處理部門,而不是勞動行政部門的一個處室。同時,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要把眼光僅僅局限在勞動行政部門內部,而要依靠更為廣闊的社會,如啟用專家學者作為勞動仲裁員。總的來說,當前勞動爭議仲裁遇到不小的困難,必須投入力量,積極為勞動者分憂。同時,推廣勞動仲裁派出庭經驗,實行就地立案、就地審理、即時調解、當庭結案,以提高運作效率,解決積案問題。
3.進一步加強各級工會維權服務
切實發揮工會的作用,構筑起工會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談判、平衡機制,在單個勞動者不具備足夠的談判地位和談判力量的時候,工會應該成為勞動者堅實的后盾,以便把寫在紙上的勞動權利真正落到實處。中華全國總工會于2008年8月11日發布《工會法律援助辦法》,加強了勞動者權益保障功能。加強工會維權能力建設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客觀需要。全國各地不少地方立法授予工會勞動監督權,如江蘇徐州市率先通過《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該條例針對工會在維權時經常遇到勞資糾紛等問題,賦予工會三項職權:即對違法行為的調查權、處理建議權和披露權。地方法規通過賦予工會監督權,能夠保障工會更好地行使勞動者保障職能。
4.注重勞動者權益的立法保護
應該說,勞動者權益保護一直是我國立法的重要內容,尤其是2007年被稱為“中國勞動立法年”,一年內通過了多部重要法律,有效構建了勞動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仍然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法律規定,沒有及時修正,仍然有一些重要的勞動者權益立法,沒有及時出臺。如近年來,就業歧視成為社會熱門話題,求職中的性別歧視、乙肝歧視、年齡歧視、學歷歧視、地域歧視等案例屢見不鮮,這就要求我們應注重《就業機會平等法》或《反就業歧視法》的立法。
再如部分企業使用的農民工沒有按規定參加養老、工傷等社會保險,相關政策不配套是主要原因。農民工不愿參保,所以也就不愿簽訂勞動合同,從而造成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這就需要盡早出臺《社會保險法》,規范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
5.注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國際交流
國際勞工組織在1998年提出了“體面勞動”的口號。 “體面勞動”作為一種戰略目標,主要包括“促進工作中的權利、就業、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四個方面的內容。工作中權利,是指1998年6月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則和權利宣言及其后續措施》中所規定的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就業權利是勞工權利最基本、最前提的權利。關于促進社會保護,主要是指要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工群體,提供避免遭遇風險和傷害的社會性的保護措施。社會對話是溝通和協調勞資關系的主要手段,社會對話的社會意義在于避免勞資對抗,實施勞資合作。在企業和產業的層面上主要是實施集體談判和職工的民主參與,在地方和國家的層面上,則主要是實施勞方、資方和政府就勞工問題和勞工政策所實行的三方協商。
我們要積極探討“體面勞動”的實現,改善那些處于不利地位的勞動者群體的就業環境和勞動條件。在中國實施體面勞動,最直接的意義是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的權利保障提供了一個目標和標準。應該說,《勞動合同法》基本體現了體面勞動的觀念,當然在一些細節,仍然有相當的改進余地。我們要注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國際交流,學習勞動者保護的先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