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以及廣東在我國的外貿中心等功能引致該省對貿易人才需求增加。企業間日益的激烈促使他們更青睞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結合廣東外貿人才需求的理論分析與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以下觀點,雖然目前廣東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不會影響廣東貿易良好發展的主格局,而應用型高校應積極應對新的市場需求,著力培養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
[關鍵詞] 應用型人才 國際貿易 人才需求 培養模式
一、廣東省外貿人才需求的理論分析
1.經濟增長引致對國際貿易人才需求的增長
廣東是處于全國外貿行業的最前沿,隨著我國經濟、廣東經濟的快速增長,毋庸置疑,廣東的對外貿易額在近年內可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隨著入世,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會進一步提高,外貿行業對于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日益增大。開放型的經濟一方面使得我國各行業將更廣泛地融入國際貿易,另一方面現有領域的國際貿易將向縱深方向推進,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上升。國際貿易被認為是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未來國際貿易的競爭,不僅僅是各國生產能力的競爭,也是國際貿易環節上人才的較量。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來看,對本科學歷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將是一種長期需求,而且會呈增長趨勢。
廣東省是我國的經濟強省,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前沿陣地。近年來,經濟增長都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貿易出口額在全國的比重也舉足輕重。我國加入WTO后,各種類型的進出口業務迅速增長??v然是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廣東省對外貿易增速放緩。就貨物貿易規模而言,2007年廣東省海關進出口總額6340.35億美元,比2006增長20.3%;海關出口總額3692.39億美元,比2006增長22.3%;海關進口總額2647.96億美元,比2006增長17.6%。2007年簽訂利用外資協議金額達364.66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28.5%。
2.人才需求呈現新的特點
廣東的經濟、貿易的發展要求廣東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上與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廣東經濟的新發展、發展的新戰略對貿易專業人才在數量上、素質上有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應服務于經濟的需要,并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這種服務性與適應性要求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在大學專業的設立、辦學層次的定位、人才的培養模式等各多個方面體現出來。培養掌握系統理論,擁有實用技能,能為外貿企業能用、實用的本科層次貿易專業的人才是廣東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性與民辦高校,應該主動適應和服務于廣東經濟發展,在體現適應性與服務性的同時,推動各層次的高校的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推動高校教育的良性發展。
3.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同比增長速度明顯回落,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加大。前三季度出口總額10740.6 億美元,同比增長22.3%,增速回落4.8 個百分點。從各季度增長情況看,出口增速逐季小幅上升,一、二、三季度增幅分別為21.4%、22.3%、23.0%。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特別主要出口國美國經濟減速明顯,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受到抑制。而人民幣升值加快、勞動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等多因素聯合影響下,導致外貿出口減速、外貿企業陷入困境,這也必將影響廣東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三、對廣東省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的調查分析
1.調查對象、方法與內容
廣東培正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市場定位為“立足廣東”、“面向中小企業”,因此,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層次人才的需求情況分析,我們于2008年4月,以廣東省的中小型外貿企業或企業的外貿部門以及大型的人才市場為主要的調查對象,選取廣東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區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12家,(大型國有企業1家,大型私營企業2家,中小型私營企業10家),6個大中型企業的外貿部門,以及對廣州南方人才市場、深圳人才市場進行了調研。
本次的調查方法主要是:實地參觀、考察;與主管外貿業務的經理(或副總經理)面談;與人力資源部經理面談;未能面談的采用電子問卷方式調研。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情況(總體性數據來源于人才市場統計);(2)企業對現有國際貿易人才的使用情況;(3)企業對國際貿易人才的能力要求。(4)企業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的期望及現實感受。
2.調查結果
調查結果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予以重視:(1)雖然因為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滲透,對于外向型的廣東中小企業而言,調查期間雖然未到“寒冬”,但對整個經濟持悲觀觀點的樣本,僅占總樣本的16.6%。其他企業認為,這種不景氣持續時間最多持續一年。金融危機對廣東的沖擊,不會影響廣東整體的出口優勢。(2)對國際貿易專業應屆畢業,企業普遍反映:新大學畢業生實踐經驗幾近于無,實踐動手能力差,難以真正為企業解決外貿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畢業后近一年處于學習或實習狀態:大多需要半年才能進入工作狀態,要近一年才能獨當一面,完全勝任工作。(3)對于對外貿易工作中需要的英語,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比較看重學生的英語過級情況,而中小型企業則普遍對學生英語過級情況不予關注,而特別關注學生的商務英語聽說寫能力。在寫作能力方面要求能無障礙地來往外貿函電,在聽說能力方面要求能直接與外商進行簡單的貿易磋商與簽訂合同。(4)我國現有國際貿易人才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但現有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難找工作的現象客觀存在。畢業生找不著專業對口的工作,企業招不到能用可用實用的畢業生,就是找著專業對口的畢業生發現,課堂上學的與實際中用的相差太多。在快速發展的國際貿易領域專業人才的“供不對求”、知識技能的“供不對求”結構性的問題凸顯。換而言之,一方面數量上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人才并沒有切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因此,面向中小型企業,培養“下得去、干得好”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民辦高校發展的契機。
三、廣東省應用型本科層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的預測
即使金融危機對廣東省的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形成沖擊,但一般認為這種影響不會長期存在。其次,廣東省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較好的政策、制度軟環境在下一輪的廣東產業升級提供穩固的支撐體系。雖然此次金融危機讓廣東警醒,現在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但廣東省國內的先發優勢將繼續,而下列特征在一定時期仍將影響廣東的對外貿易。(1)外商投資企業在廣東對外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漸顯現,其出口勢頭增勢不減。隨著外資的大量進入,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在出口中的作用日趨增強;(2)珠三角地區已成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有力地拉動了廣東的出口。(3)粵港經濟合作進一步加強,在泛珠三角概念下,廣州開發區、南沙、大亞灣的進一步開發,石化、汽車、鋼鐵等項目強大的產業鏈帶動效應也正在顯現。在上述趨勢下我們的調查資料與數據顯示:
1.人才需求數量的分析
廣東省全省進出口貿易發展勢頭較好,包括珠三角、東西兩翼和山區對外貿易態勢良好,一方面得益于瀕臨港澳的地緣優勢,另外深圳珠海都有較好的港口優勢。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出口同比增長速度明顯回落,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加大。
2008年廣東省1-11月完成進出口總額6311.8億美元,增長10.0%,增幅同比回落10.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3716.6億美元,增長11.1%,增幅回落11.8個百分點;進口總額2595.2億美元,增長8.4%,增幅回落9.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貿易順差1121.4億美元,增長18.7%,增幅回落20.7個百分點。從上述數據可知,雖然金融危機對廣東的對外貿易影響大,但絕對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加。
如果按2008年11月的數據計算,2008年度進出口額同比增長631.2億美元。按人才市場經驗粗略估計,若按每貿易量增加5000萬元人民幣需增加各個環節國際貿易專業人員10名,那么本年度相比上一年度增加約12600名國際貿易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因此,在世界經濟景氣,廣東省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廣東省經濟必將與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市場對國際貿易專業類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將在一定時期內穩定增長。在調查及問卷分析顯示企業所需的經貿人才種類中,對報關員、報檢員的需求比較大,同時企業根據自身的業務情況也需要單證員等人才。由于調查對象多為中小企業,調查顯示雖然單個企業對崗位的人數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廣東省地區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數量多,總體對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的總需求是可觀的。
2.崗位需求情況
企業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是我們確定新建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指南,也是我們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調查資料顯示,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的外貿工作崗位主要是出口營銷、單證處理、報關、報檢四項工作,它們所占比例分別為:24%、36%、22%、18%。企業對外貿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現在不僅要能掌握最新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實務操作經驗,有些企業要求其在崗員工須通過相關的技術資格考試,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從調查可以發現,我們的畢業生若具備報關員、報檢員、單證員等職業資格,找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是比較容易。反之,則很難進入這些崗位。發展較好、制度規范的企業普遍要求畢業生需要持有國家通用的資格證才能上崗工作,因此“考證”基本是成為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進入外貿行業的必經之道。這也為我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四、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
著力培養實踐型、應用型的國際貿易人才。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學術型人才而言的,是多層次的。地方高校與后起的民辦本科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找準自身定位,利用社會資源,加大學科建設力度,調整專業設置,修訂教學計劃,培植新的專業增長點,拓寬服務方向。
強化雙語教育,英語能力應比過級更重要。推行雙語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推動高校教育國際化,增強學生的國際化意識。對于國際貿易專業人才,英語是交流的基礎。高校尤應以英語能力為重,促進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提高。
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做到“畢業證”與“考證”相結合。在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的大環境下,企業面臨的激烈日益競爭。用人單位對員工選擇也更注重即時性與實用性。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準職工”,而“零適應期”的畢業生是用人單位的理想選擇。因此用人單位認為僅有文憑是不夠的,技能型的人才正逐漸走俏,重實踐的從業資格證書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學校的課程要圍繞著相關的專業考證設置,為學生順利通過考證搭建知識平臺。
參考文獻:
[1]廣東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2008,統計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廣東省統計信息網,“2008年1-11月廣東經濟運行簡況”
[3]吳阿林:應用型人才韻層次結構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
[4]劉雙鳳:提高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人才,貴州電力技術,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