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剛剛頒布的新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了充分肯定,但金融危機的暴發使得會計界對公允價值重新進行審視,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剛剛開始就遇到了可操作性、可靠性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完善相關法規,提高會計人員相關知識水平,為我國公允價值的使用創造一個良好地條件,將公允價值局限性控制在可控范圍內,讓公允價值真正地為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公允價值 可操作性 稅收 可靠性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暴發,金融資產一夜之間大幅縮水,除金融資產本身價值下降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公允價值。我國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的38項具體準則,大量運用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并在基本準則中明確規定公允價值是五項計量屬性之一,并在21項具體準則中應用。
在這21項具體準則中,其中由于使用公允價值而對財務報告的相關性產生重大影響的包括了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以及非貨幣性交易,其中,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兩個具體準則經歷了計量屬性從公允價值到歷史成本再到公允價值的過程。
在金融危機暴發的背景下,我國的公允價值應用條件是否成熟,以及應用前景如何,依然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我國公允價值在現實運用的問題
公允價值由于其沒有實際交易作為條件,因此,公允價值的應用條件相對要求較高。我國現階段,運用公允價值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可操作性問題。依據準則中規定的公允價值確定的方案,在通過市場無法確定公允價值情況下,公允價值應通過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確定,這使得公允價值的運用較歷史成本在技術和人才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值技術的應用需要有專業技術高超、誠信的評估師隊伍,增大了企業的管理成本,較難得到有效的推廣。
第二,稅收問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帶來了稅收上如何銜接的問題。我國的納稅依據——相關稅收法規并沒有因為會計政策的調整而調整,因此,公允價值模式會大大增加納稅調整的工作量等。
第三,公允價值可靠性問題。就市場可觀察到的現行價值而言,相關資產活躍市場的存在是必備的條件。從現狀來看,我國的各種要素市場都不成熟,價格難以真正反映價值,絕大多數資產的公允市價難以獲得。尤其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票經過股改進人了全流通時代,全民的投資熱情較以前上漲了許多,這也使得許多公司可能采用公允價值加大利潤操縱的空間,帶來股市的年報利好,進一步刺激民眾的投資熱情,也加大了股市泡沫。
二、解決我國公允價值應用對策
第一,提高會計人員專業水平。公允價值的應用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是使用公允價值模式的保證,應大范圍開展專業培訓,努力提高專業人員素質。此外,還要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對于失信行為,應加大處罰力度。
第二,完善相關法規,嚴防利潤操縱重新抬頭。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加大、專業判斷的事項增多,導致會計人員濫用會計準則的機會增大。應加快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出臺,做到防范于未然,理論應至少和實務保持同步,而不應滯后于實務。
第三,加強稅收協調,為會計準則的實施創造條件。從我國現階段稅收立法看,是遵循稅法與會計相互分離的原則。由于稅法上對企業收人與費用的確認,強調的是收付實現制,因此,對因公允價值計量而調增的留存收益和未實現收益,估計進行征稅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稅收,以適應會計準則的轉變。
三、我國公允價值運用前景分析
我國目前處于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作為活躍市場事后證據的市場價格等交易信息系統還不夠完善,難以為由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信息的鑒證提供可依賴的計價依據,濫用公允價值計量很可能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特別是公允價值在投資性房地產及金融工具等方面的規定會否引起上市公司收益大幅增加,曾引起廣泛關注。不過,就2007年季報和半年度報告的情況看,之前被寄予廣泛關注的公允價值模式在這兩方面并沒有出現所擔心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內投資性房地產市場發育并不很成熟,加上使用公允價值模式需要具備特定的限制條件,因此很多公司并不能輕易決定是否采用公允模式。而在金融類資產方面,雖然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上市公司家數較多,有些公司甚至持有10億元以上。不過,大多數公司采取了回避持股市值變化的辦法,按照可供出售金融類資產進行計量,因此該部分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化僅反映到資本公積,而不影響當期損益。因此整體看來,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未有大的影響。
雖然公允價值對本次金融危機暴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我國并沒有出現此類現象,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成熟,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主導性必定會日漸顯現,公允價值的這種局限性最終會顯現,因此,在公允價值計量的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力爭將公允價值的局限性控制在可控范圍內,讓公允價值更好地為提供相關性的會計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謝詩芬: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王樂錦: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意義和特征[J].會計研究,2006,(5)
[5]艾哈邁德:錢逢勝等著.會計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