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來公允價值一直是國際會計界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我國會計界一個較新的課題。本文根據國內外會計準則及學者對公允價值的解釋,結合公允價值計量的適用條件,探討了公允價值計量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作用機制。并就我國會計中公允價值的應用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公允價值計量 作用機制 應用現狀 對策建議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制度也逐步完善和成熟。公允價值計量作為會計計量屬性的一個方面,接受著來自市場經濟的檢驗。尤其是在當前美國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公允價值的運用對經濟實體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同時促進了各國會計制度的國際化和趨同化的進程。可以說,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公允價值應用的確是當前一大難題。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以及應用條件
公允價值這在法律意義上講,公允價值是指得到公眾認可的價值。可以看出,公允價值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取決于行為人的主觀判斷。200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第157號財務準則中公允價值被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銷售一項資產將會收到或轉讓一項負債將要支付的價格。
除此以外,對于公允價值的涵義,國內外專家如葛家澍,黃世忠,James.E.Parker等,都給過不同的解釋。究其本質,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雙方自愿交易的價格。這項準則的實施,原則上是為了降低和避免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風險,增加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在適用程度上也需要了諸多前提條件:
首先,必須在一個開放的不受干擾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充分了解當前情況,公平競爭,信息對稱,不存在任何人情交易。即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其次,公平交易。供求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為了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選擇當前市場的均衡點進行交易。這個均衡點可以是現階段市場價格,也可以是未來市場的現金流。第三,持續經營。如果企業不能在持續經營下進行一項交易,它的交易價格往往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并不能反映該交易中資產和負債的真實價格,無法反映金融工具的信用質量,更無從談公允價值。第四,交易的時間性。公允價值是假定資產處于交易時的特定狀態,不一定是最佳使用狀態。此區別于市場價值計量中必須處于市場的最佳選擇。
由于有上述條件的限制,使得公允價值在實際運用中并不能達到其本身的目的,正確的揭露資產價值,反映風險程度。反而有時候會使經濟往相反的方向發展。2008年美國開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蔓延后,美國會計準則給予公允價值全新的解釋:如果該類資產缺乏活躍的公開市場交易,可以通過內部定價,包括合理的主觀判斷來確定其公允價值。
二、美國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計量的作用機制
公允價值最為典型的應用體現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計量中,美國的新準則對大多數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要求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初始確認和計量,并按照相關的規定披露。在次貸危機中的一些資產證券化產品如ABS(資產支持證券)、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CDO(抵押債務債券)等次債產品應用了這一規定下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種計量包括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
在FAS157的大背景下,在市場大跌和市場功能缺失的時候,金融機構對金融資產按市價減計,形成了企業賬面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此時由于債務人現金流量惡化,投資人恐慌性拋售導致公允價值急劇下跌,從而使可收回金額遠低于賬面價值,企業不得不計提大量減值準備,加劇虧損,進而促進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加大力度拋售現有資產。低價拋售資產除帶來直接損的失外,剩余資產又不得不因市價下跌進一步計提減值而進入交易價格持續下跌的惡性循環中。簡而言之,如下圖所示:
危機的發生源于在市場功能缺失,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而公允價值的下跌對經濟危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在此次次貸危機中,證券行業難以全面滿足這些條件結構產品賬面價值處理規定,即允價值核算要求只能按當前市值計價,不能按購入成本計價結構產品投資。同時由于缺乏合格的會計從業人員,在市場劇烈震蕩的條件下,會計人員不能做到采用恰當折現方法,缺乏成熟的估值模型和規范的業務流程。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值與購入成本價差構成了證券公司虧損,公允價值的計量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盈虧波動,在這樣長期的市場作用機制下激化了次貸危機。次帶危機的暴發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危機的蔓延既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一個挑戰,也是自由經濟市場雙刃劍的典型實例。
三、對我國的啟示及對策
由于市場經濟有其自身的特點,公允價值的運用環境不可能絕對理想。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市場在逐步完善,公允價值的計量必將成為會計計量的重要手段。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戴維?泰迪10月9日訪華時表示,公允價值仍是當前不可替代的資產價值計量方法,有助于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資本情況。誠然,“只有揭示真相,市場才能逐步恢復信心”在了解真相的基礎上,才能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的對付當前的經濟危機。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完善市場機制
從公允價值計量需要的條件出發,首先需要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它是市場發展的趨勢也是公允價值計量的條件。企業會計應該真實的披露自己的信息,加強企業的內部審計和自我評估,盡量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讓交易雙方作出兩者都能達到效用最大化的選擇。同時廣大投資者應該提高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判定、有效甄別的能力,使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其次,應該盡量打破壟斷,鼓勵各種合法經營方式。給予各種體制的市場經濟與國有企業同樣優惠的待遇,提高企業盈利的規范性。再次,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監管。作為新興的金融市場,隨著金融創新的加快,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逐步興起。推動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我們做好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比如要完善金融衍生品的有關法規,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要制定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規則和標準;要加強市場投資者的教育,普及金融衍生品的有關專業知識。
2.規范公允價值的計量
從公允價值的本身特點考慮,公允價值是通過市場確認的,但市場環境是復雜多變的,而許多會計要素尤其是長期性的應收應付之類的項目很難找到可供參考價格導致其其主觀性因素較大,主要憑借對資產的估計。因此規范公允價值,相應的監管部門應盡快制定并公布一個具體指南,對于公允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給予一個明確標準,使公允價值這個標準不會出現太大的差異成了當務之急。在沿用國際標準,提高會計相關性的同時,結合我國的特殊情況,增加附錄或補充解釋,增強其實用性和真實性。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34~259
[2]陳 敏:公允價值的本質及其理論缺陷淺探[J].財會月刊2005(5),17~19
[3]葛家澍: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市場價格、歷史成本、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J].會計研究,2006(8),3~6
[4]郭鳳林:公允價值會計探討[J].科技資訊.2006(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