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表面來看,金融危機是由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等因素導致的。但根本上來說,這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自然結果,金融危機標志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破產。我們應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采取有效措施抵御新自由主義誘發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 破產
從表面來看,金融危機是由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金融體系的混亂、美元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導致的。但根本上來說,這是美歐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開始實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自然結果,是過度自由化的集中后果,金融危機標志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破產。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基本觀點
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新自由主義雖然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流派,但它們在維護個人自由反對國家干預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具體來說,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基本觀點包括:
個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優先性。自利理性的個人被視為社會的唯一來源,社會只是為了保護個人自由的產物,它本身并沒有構成與個人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新自由主義堅信,主要被闡釋為消極而非積極意義上的個人自由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不能以功利為借口犧牲個人自由,權力也不能侵犯權利。正如哈耶克指出的,“自由預設了個人具有某種確獲保障的私域,亦預設了他的生活環境中存有一系列情勢是他人所不能干涉的。”唯此,個體才會自主實現利益最大化,經濟活動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社會公共利益才會自發實現。個人優先于社會、自由優先于功利、權利優先于權力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邏輯起點與歸宿。
推崇自由競爭市場的作用。新自由主義認為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個體包括企業集團應當自由地擁有私人財產,可以自由交易、消費和就業,自由選擇的程度越高,經濟、政治活動的效率越高。它崇拜“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強調市場的自發調節是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制,通過自由競爭的市場實現自發秩序。
盡力限制政府作用。它認為國家干預首先會破壞經濟自由,抑制“經濟人”的積極性;而且會帶來經濟的低效率。弗里德曼指出:“為了經濟穩定和增長,我們迫切需要的是減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預。”其次,國家干預必然會帶來國家職能的擴大與權力的集中,后者會進一步威脅到個人自由。再者,國家的再分配非但不能實現社會公平,也變相地侵犯了某些有才華的人權利。
強權與意識形態的全球化。通過在里根與撒切爾的政治實踐,在“華盛頓共識”中表述的新自由主義力圖把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理念推向全球,鼓吹資本流動、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但新自由主義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經濟全球化,而是著力強調要推行以超級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為國際壟斷資本進行全球擴張、控制全球經濟掃清制度上的障礙,使壟斷資本在國外的“自由空間”急劇擴大。
二、金融危機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自然結果
從表面來看,金融危機是由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金融體系的混亂、美元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導致的。但根本上來說,這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自然結果。
1.政府放松了對市場的監管,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日益脫鉤,造成金融市場混亂。解除管制特別是金融管制是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主張,但沒有國家有效監管的金融市場是非常不穩定的。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1980年~1982年間美國國會通過了兩個法案,解除了對金融機構的管制。1999年,美國政府正式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1933年的金融管制法,從而徹底結束了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局面,出現了金融業混業經營的局面。此后,金融機構就可以自由地追逐最大利潤,投機性業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諸如次級貸款和由按揭所支撐的證券以及其他所謂“創新”不斷增加。
而信息技術的進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虛擬資本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但虛擬資本市場更是缺乏有效監管。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也成了虛擬資本投機的工具,一度轉化為納斯達克網絡泡沫的推動力量。2002年網絡泡沫破滅,美國虛擬經濟進入了危機動蕩期。美聯儲于是降息至二戰以后最低水平1%,造成了超級低廉的信貸成本。逃離的網絡資本重新開始投機,隨即制造了房地產泡沫,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也開始泛濫。根據美國財政部對美國次貸擔保債務憑證市場的統計:2005年次貸市場總值為1510億美元,2006年為3100億美元,2007年僅第一季度就達2000億美元。在此基礎上,華爾街的精英們甚至發明出了次貸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產品。金融衍生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對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連布什總統都自嘲華爾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資工具。
由于缺乏對宏觀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監管,新自由主義并沒有實現自由市場的秩序與穩定,反而是在利欲投機下導致的混亂與動蕩。
2.對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的倡導,使得國家日益減少了公共服務職能,加劇了消費需求不足與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新自由主義造成了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GDP增長的絕大部分都進入了少數富有階層的口袋。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都達到了192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萬,他們的收入與最窮的50%的人口的總收入相當。從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份額翻了翻。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在新自由主義條件下,工人和工會在與資本的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社會缺乏為工人提供援助的相應政策和計劃,導致利潤不斷上漲,工資不升反降。進入21世紀以來,工薪家庭的收入水平或者停滯或者下降,他們不得不把房屋作為抵押進行借貸以保持超前消費的生活水平。到2006年,美國家庭部門的欠債越來越多,超過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90%和美國家庭部門可支配收入的130%。這種脆弱的經濟狀況給這次危機的爆發和急劇發展奠定了基礎。
3.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全球化,加劇了金融體系的混亂與不均衡發展。長期以來以美國政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為主的新自由主義倡導者致力于在全球領域強制推行自由化政策,即要求世界各國不論發展階段與國情都要解除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管制,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外匯自由兌換,要求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完全對國外資本開放。但是,這種全球化首先就成了壟斷資本掠奪發展中國家財富并攪亂其金融體系的重要手段,亞洲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拉美金融危機與俄羅斯的危機都是這種證明。其次,在新自由主義不斷構筑的全球性自由化金融市場當中,缺乏有效監管的國際資本和金融機構更熱衷于以股票和外匯為對象的獲利豐厚的短期投機和炒作。這就使得國際資本對外匯的投機行為經常引發貨幣體系的混亂,而這無疑成為大規模的金融危機與經濟的全面衰退的誘因。而在此次危機中受損的美國金融機構和資本利用自由化的金融體系迅速轉嫁風險和損失,更是加劇了世界金融市場的危機與混亂。
三、金融危機標志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破產
新自由主義雖然是微觀經濟行為的有效論證,但它試圖把微觀經濟邏輯無限制地推廣到宏觀層面與全球層面,它的這種核心理念在這次危機中遭到了完全的失敗,這次危機也標志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的破產:
1.個人并不是社會的惟一邏輯起點。個人主義的個人自由并不是實現社會整體發展的充分條件:人是有限理性的;個人選擇并不能自發實現社會集體抉擇的最優化;個人也不能是社會唯一的價值關懷,社群、國家的利益在不同時刻都具備超越個人的重要性。這次金融危機再次證明:新自由主義的自由至上主張并不是帶來穩定、秩序與繁榮的最佳保障。
2.自由競爭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對新自由主義者來說,市場和競爭就像上帝一樣,“看不見的手”會帶來美好生活而不是罪惡。不幸的是,近30年來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由于新自由主義政策,所有的國家都看到了不平等的增長:貧富差距拉大,個人生存選擇權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3.其經濟全球化實際內含著壟斷資本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強權邏輯與雙重標準。英美等國向來標榜自己是自由貿易的楷模,美國學者保羅·貝羅奇就戳穿了新自由主義的自由貿易神話的虛偽性:“在歷史上,自由貿易屬于例外,而貿易保護才是常規。”西方國家經常指責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多,但它們不僅沒有放棄國家干預,甚至還把國家干預這個看得見的拳頭揮向它國。它們在國際貿易問題上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卻總是要求別國搞貿易自由主義。而新自由主義在向其他國家推廣后出現的歷次危機早已被人懷疑:它不過是壟斷資本與國家資本為更自由地擾亂其他國家經濟與社會秩序、更廣闊控制世界經濟活動、更大程度上攫取超額利潤的意識形態,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強權與國際金融機構的支持下進行的意識形態輸出。它反映的只能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國家理念,而這種理念不是普世的,也不是合理發展的唯一選擇。
四、啟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應對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主導下的金融危機與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穩定發展再次證明了,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有效地處理了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把政府宏觀調節與市場微觀配置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種體制能有效地處理好中國的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當前,只有更加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體系,才能更有效地處理好西方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國政府通過計劃、協調、貨幣、稅收等手段有力地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國目前的國家干預的理論基礎、調控方法和組織機構等方面的機制比較有效。當然,我國也存在干預水平有待提高、干預會失誤等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總結而不斷提高。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金融與貨幣的虛擬化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脫鉤就會在加劇金融體系不穩定的同時,阻礙經濟發展。因此,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金融創新中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全球化中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的關系,自覺抵御新自由主義的危害。新自由主義已經成功地作為資本的階級工具,發達國家今天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門戶,實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行政府非調控化,解除金融管制,實行市場化和私有化,正是為了發達國家資本輸出和獲取高額利潤的需要。要求要求別國自由化。因此,必須對比分析新自由主義公開宣稱的目的和它實際所做的一切,識破它的真正目的;對外更要控制金融開放的業務范圍和節奏,設置適當的“防火墻”,防止國外金融危機對本國金融體系的傳染。維持本國金融體系的穩定,確保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英]哈耶克 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2][美]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張瑞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3]大衛·科茨:美國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J].紅旗文稿,2008,(13)
[4]朱安東:長波理論視野中的美國金融危機[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4)
[5]劉勇智:新自由主義與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J].當代世界,2008,(10)
[6]許寶強:反市場的資本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
[7]張春嘉 王 千:中國抵御世界金融危機的條件和方法[J].開放導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