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際金融業務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國際資本運營、信貸、證券投資、信托,以及離岸銀行活動等多方面的內容,為適應各項業務需要而設立的基地公司類型也a是多種多樣的,如國際控股公司、金融公司、投資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借助各種不同類型的公司,可以對不同的國際金融業務進行稅務籌劃。
[關鍵詞] 國際金融業務 稅務籌劃 避稅地(避稅港) 基地公司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金融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涉及跨國直接投資、信貸、證券投資、信托等多個領域的國際金融業務呈現迅速增長的態勢。跨國投資者在面臨國際雙重征稅的風險的同時,也具有了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利用更為多樣的方法進行稅務籌劃的可能性。如果能夠在避稅地針對不同業務組建不同類型的基地公司,將大大降低跨國企業的稅負水平,具體講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一、借助控股公司,對直接投資業務進行稅務籌劃
控股公司是外國基地公司的一種形式,是指為了控制而非投資目的,擁有一個或多個子公司的大量股份或擁有子公司控制權的公司,它的收入主要是股息和出售股份的資本利得。控股公司實際上是跨國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中間環節,因此亦被稱為導管公司。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呈現金字塔形態,母公司位于頂端,是跨國公司的戰略中心,中間是控股公司,它起到連接母公司與下屬公司的作用,塔基是活躍在各個領域內的各種子公司。許多避稅地都為控股公司提供非常優惠的稅收待遇,在這方面知名的避稅地有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瑞士、盧森堡、新加坡等。
國際控股公司在國際稅收籌劃中的主要策略是:第一,在不增加母公司所得稅、資本利得稅稅收負擔的情況下,積聚利潤進行再投資。關聯企業將所獲得的利潤以股息或資本利得的形式匯總到設立在避稅地的控股公司,可以躲避高稅居住國對外國子公司股息和資本利得的課稅。第二,實現預提稅的最小化。這一點是國際控股公司在國際稅務籌劃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作用。預提稅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稅種的名稱,它是從課征方式的角度對源泉扣繳所得稅的統稱,指企業向境外支付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所得項目時把稅款扣繳下來,繳納給來源國政府。減少預提稅的有效方法是選擇擁有廣泛稅收協定網絡的國家和地區設立控股公司,按照稅收協定的有關條款,預提稅一般都有較大幅度地優惠,甚至免稅。第三,實現稅收抵免限額的最大化。
二、借助金融公司,對內部信貸業務進行稅收籌劃
金融公司也稱財務公司,主要在跨國集團內部充當信貸中介人,向集團子公司提供貸款,或向集團之外的獨立企業提供貸款。金融公司最理想的選址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擁有廣泛的稅收協定網絡,二是對向非居民分配利息不征或征收很輕的預提稅,三是國內所得稅法允許將金融公司等基地公司支付給非居民的利息全額扣除。例如,美國跨國公司常常把金融公司設立在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其原因就在于美國與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簽有稅收協定,規定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對其境內公司支付給美國債券持有人的利息免征預提稅,而且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所得稅稅負又很低,憑借這些優勢,就可以大量節省與利息有關的稅款。具體運做如圖1所示:
如果母公司a直接向b公司借入資金,a公司需要向b公司支付利息,那么會產生預提稅,但是如果設立國際金融公司c,通過基地公司c向b公司借入資金,再由c貸放給a公司,情況會發生很大變化:一方面由于荷屬安的列斯群島不征預提稅,c公司向b公司支付的利息免予繳納預提稅,另一方面美國根據稅收協定也將免除a公司向c公司支付利息的預提稅,這樣因借款產生的預提稅就完全避免了,同時在所得稅方面稅負也不會很高。
三、借助投資公司,對證券投資業務進行稅務籌劃
投資公司是指專門從事股票、公司債券或其他證券投資的公司。投資公司與控股公司的最大不同在于投資公司不具有能引起重視的表決權,它在被投資企業股份中只占很少或極少的比重。投資公司按照性質可分為三類:一是公司集團組建的投資公司,二是私人投資公司,三是所謂的“離岸基金”。其中的離岸基金是指高稅率國家的公司和個人在避稅地建立的一種互助投資的基金。
跨國企業一般選擇在巴哈馬、荷屬安的列斯群島、中國香港這樣的國際避稅地建立投資公司,通過投資公司吸收小額投資者的資金,而后將其投放到國際金融市場中回報率較高的資產上,有時也會投資于不動產。由于絕大多數避稅地對股息、利息等投資所得不征或少征預提稅,跨國企業的證券投資所得借助設在避稅地的投資公司可以達到少繳或不繳預提稅的目的。投資公司的利潤主要來自投資所得與對小股東支付股息之間的差額,選擇所得稅稅率較低的避稅地設立投資基地公司,還可以大大節省所得稅。
四、借助信托公司,對財產轉讓業務進行稅務籌劃
有些國家對財產轉讓課以重稅,為了規避稅負,跨國納稅人常常利用信托這種特殊的工具。信托是指委托人將其資產或權利托付給受托人,并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加以管理和適用,以利于受益人的經濟行為。受益人可以是委托人所指定的第三人,也可以是委托人自己。建立信托有很多好處,諸如為繼承財產創造條件、有利于財產保密、便于投資和從事風險性業務等等。許多避稅地都允許外國人或跨國公司在其境內成立信托組織,從稅務籌劃角度講,信托形式有利于免除或降低所得稅和財產稅,因此,一些跨國企業紛紛在避稅地設立信托公司,以“虛設避稅港信托財產”的形式從事避稅活動。
虛設避稅港信托財產是指跨國納稅人通過在避稅港設立一個信托公司或簽定信托合同,將其在高稅國的財產虛設為避稅地的信托財產,借以躲避高稅國的稅收。跨國納稅人在避稅地設立關聯信托公司后,把遠離避稅港的財產和所得委托給信托公司,操縱信托公司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只是在表面上制造出信托財產與委托人相分離的假象,將信托財產的經營所得歸于避稅地信托公司的名下,借以躲避資本利得稅,在因委托人去世而將財產轉歸受益人時,還可以逃避全部或大部分遺產稅。
五、借助離岸銀行,對跨國銀行業務稅務籌劃
與一般跨國公司一樣,國際銀行集團也竭力避免高稅國的稅負,盡可能將利潤轉移到避稅地,離岸銀行活動有助于國際銀行集團實現稅務籌劃的目標。跨國銀行集團需要建立一個在形式上類似于基地公司的基地銀行,也就是離岸銀行,它不從事所在國境內業務,其任務是吸收離岸銀行所在國非居民的資金,并將其投放到國際金融市場賺取收益。離岸銀行一般設置在避稅地內,它的客戶可以是各個領域的基地公司,也可以是其他法人,或者是個人。
離岸金融具有提高銀行管理水平、增加外匯收入、擴大就業機會、縮短與金融發達國家的差距等諸多優勢,各國紛紛對離岸銀行活動推出稅收優惠措施,而且大有相互競爭之勢,如香港對境外金融業務所得的稅率為15%,而新加坡已經由40%降為10%,而且世界主要離岸金融中心基本上對離岸銀行支付的利息都免征預提稅,如新加坡于1969年取消了對外幣存款利息所得40%的預提稅,香港于1982年取消了對外幣存款利息所得15%的預提稅,而東京離岸金融市場在1986年正式開業時就免征利息所得稅。這些措施顯然對國際銀行集團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也是離岸銀行業務方興未艾的原因。
從稅收角度看,離岸銀行活動對跨國銀行本身和客戶都是有利的,一方面跨國銀行從事離岸銀行業務的過程中可以享受所得稅的優惠,甚至免繳所得稅,另一方面法人和自然人客戶可以在銀行帳戶上積聚所得,而無需繳納利息所得的預提稅。這使得跨國銀行在謀取到巨大稅收利益的同時,也爭取到更多客戶,拓展了業務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稅務籌劃方案的實施除了要考慮組建基地公司的成本以外,還會受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跨國企業戰略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跨國企業應根據客觀環境變化及自身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稅務籌劃方法。
參考文獻:
[1]朱洪仁:國際稅收籌劃.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費爾德斯坦等:(趙志耘譯):稅收對跨國公司的影響,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3]凱文·E·墨菲等:(解學智等譯):美國聯邦稅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