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業信息化,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農業信息化,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加強我國農業信息化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 問題 對策
2006年2月21日頒布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中明確了信息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戰略地位, 提出了信息化建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緊迫任務, 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2005年7月23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 截至2005年6月30日,全國涉農網站約有6389家, 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自愿登記注冊的農業網站已達 4372家。農業部已經初步建成了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核心、集20多個專業網為一體的國家農業門戶網站。各省(區、市)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均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 有83%的地級和45%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網站。全國鄉鎮農村信息服務站中有計算機并可以上網的有1.7萬多個,占鄉鎮總數的 4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人,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科技、教育、氣象、水利等涉農部門以電子政務為核心, 積極推進各級各部門網站的建立和應用工作,許多部門都建立了面向農業農村提供信息服務及培訓的網站。
經過多年努力, 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農業信息化還存在著基礎設施落后、專業農業信息網站少、農業信息化人才缺乏等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提高對農民和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保證。一要進一步提高農民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通過各種渠道向農民宣傳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普及信息知識,提高農民對農業信息搜集、分析、運用的能力。二要提高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農業信息化主要取決于政府態度,如果政府認識到位,就會采取相關措施予以支持,加快農業信息化進程,政府還會憑借其掌握的農業信息,運作農業宏觀調控,引導農業生產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保證資金投入
無論是網站的建設還是運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在現有的農業網站中,政府投資的約占60%。在美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在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政府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建立農業信息和市場服務網絡;而我國在2000年,國家也僅拿出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加大網站營運經費的投入,保證現有網站的正常運轉和利用。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政府對農業信息的投入每年僅用于農業信息系統的多項硬件建設15億元,每年還投入10億美元的農業信息經費支持,占農業行政事業收費的10%。我國數據庫大約為世界的十分之一,數量為1/100,數據庫產值占世界的1/1000,應加強網絡服務的數據庫建設。加大對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資,尤其要保證現有網站的有效利用,不盲目搞網站的空架子,而應注重網站的信息的實用性,保證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服務。
三、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
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應采用先進技術,建立集多個農業信息子網絡于一身的寬帶高速、遍通全國的農業信息廣域網絡,同時對現有網絡資源進行整合,使農業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以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的科學性、實用性,滿足農業信息化的要求。要加大對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農業信息服務質量。中國占世界人口的22%,但擁有站點數量僅占世界的0.05%,其中涉農站點更少;在農業數據庫方面,我國數據庫數量不足世界的10%,數據庫容量不到世界的1%,數據庫產值不到世界的0.1%。目前我國現有的涉農網站有2600多個,其中規模較大的中國農網,中國農業信息網,信息量百兆以上,多數網站信息量還不足10兆。據2001年統計,正常運轉的涉農網站只有70%左右。雖然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但上網率不到城市的10%,主要還集中在東部地區,在西部一些落后地區這個數字基本為零。
四、提高現有網站的利用效率。
在發達國家,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已成為第一位,如美國、英國、日本等。美國的農業信息化強度高于工業81.6%,而我國則低于工業288.9%。目前已有43%的農戶可以進入因特網,已有41.6%的家庭農場、46.8%的奶牛場和52%的年輕農場主裝備了電子計算機,能夠隨時進入各種農業網絡,獲取農業信息和技術。據我國農業部2001年一項對10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比率只有0.8%。我國網民目前已達8700萬,但僅占全國人口的6.7%,農、林、牧、漁等行業用戶僅占互聯網總數的2.3%。我國非農業人口上網人數多,農業經常用戶僅占0.5%。全國絕大多數農民仍以電視、廣播等傳統方式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但信息量小、傳播速度慢,而且具有很大的時滯性。
五、實施對信息服務的規范化管理與信息標準化管理,對信息建立評價指標,將信息服務納入立法范疇,以防止信息污染及信息誤導
美國在農業信息管理上,從信息資源采集到發布都進行立法管理,并不斷完善形成體系。從1848年第一次頒布農業法開始,就對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做了規定,在1946年農業市場法案授權規定,凡享受補貼的農民和企業,都有義務向政府提供農產品產銷信息。法國有關規定,所有社會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者都有義務如實填報自己的生產經營情況,違者按偷稅行為處罰。
我國雖然在相關的制度中也作了一些規定,但不夠完善,尤其尚未對信息服務的質量進行評價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六、強化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技術素質
目前,由于我國一些農業信息開發經營人員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導致農業信息產品的質量不高,服務水平低而收費高,嚴重挫傷農民利用信息資源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業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各級政府應采取積極的對策,增加對農村信息技術培訓的投入,在農村積極實施信息化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加強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包括建立農村信息技術培訓基金,明確培訓的重點、內容、方式和措施等。
現代農業在農業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農業信息已經涉及到了農業生產、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農業信息服務的各環節都會有效益產生。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信息技術將推動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強科學管理和規劃,全面提高互聯網上我國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水平,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參考文獻:
[1]農業部信息中心 中國農業信息化研究 農業經濟問題2002.11(13-14)
[2]陳鳳云:我國農村經濟信息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農村經濟信息 2004.12(24-25)
[3]曹 杰: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 金橋 2003.2(30-31)
[4]楊旭東:農業信息化再“熬”5-10年 2008.5.4 農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