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理學由于其研究內容的普遍性和研究方法的普適性,可以應用到經濟學領域。尤其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研究市場經濟,承認其科學性,避免盲目性。
[關鍵詞] 非線性經濟學 知識經濟 分配原則
物理學以辨證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至臻至美地詮釋了自然界物質最基本、最普遍的運動規律。它的研究對象是無生命的,但生命活動絕不會違背物理規律。很多學科都廣泛應用了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在現代物理學直接影響下,非線性經濟學和知識經濟應運而生。
一、混沌學與非線性經濟學
非線性經濟學的興起尤其是混沌學的建構對現代經濟學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由于非線性科學向經濟學中的滲透,相繼出現了經濟控制論、信息經濟學等;1987年紐約股市暴跌后,用混沌學理論分析股市取得了成功。混沌學向經濟學領域中的擴張與延伸主要在如下所述的方法論方面。
1.非線性建模法
非線性經濟學的關鍵所在就是對經濟現象作整體性的把握,認為“人類行為只能借助于對整體結構的考察而得以揭示”。由于社會經濟系統內部固有的極其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并且經濟系統又是由大量的難以記數的個體和組織的相互作用所決定,而每一個個體和組織又牽涉到數以萬計的商品及其更為復雜的生產過程。因此,現代經濟學家在建模過程中引入了非線性項。正是基于此,非線性經濟學才有了一系列特殊的結論。如:經濟波動源于經濟系統的內生機制而非隨機動蕩,紛繁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的經濟現象的背后,潛藏著良好的結構而非隨機狀態等等。
2.動態、非均衡方法
非線性經濟學運用動態、非均衡方法分析經濟現象。上世紀60年代自組織理論的發展,不僅使經濟學家重新注意到時間和不確定因素的重要性,而且使他們重新審視了傳統經濟學的基礎結構和概念體系。如有人運用自組織理論成功地解釋了經濟周期理論。70年代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體系的宏觀不可逆性時,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非再生能源時代的結束,注定工業時代也要結束,當非再生能源貯存告罄,以其為基礎的全部經濟上層結構便開始土崩瓦解”。諸如創新擴散、比例失調、信息耗散、信息與債務增長、通貨膨脹等經濟系統中的不可逆過程,是經濟系統自發的趨勢,從而使系統遠離平衡態,經濟現象具有自組織性,并由此而創立了經濟領域中的自組織理論。該理論充分說明了“時間這個要素是每一個經濟學問題中的主要核心問題”。對時間的考察促進了經濟學的動態分析以及由此導致對傳統均衡理論的責難和批評。2008年由美國次貸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機也再次驗證。
3.經濟現象中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
分子運動論的研究表明:現代物理學不但是確定論描述的科學,更是概率論描述的科學。在這種物理學思想的影響下,經濟學家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現象固然有它內在的客觀規律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外部或內部的不確定因素常常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基于這一點,非線性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是:它在強調經濟規律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外部偶然因素和內在隨機性的決定性作用。如對股市暴跌的解釋,非線性經濟學認為股市中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機制,在特殊情況下,股市被推至臨界點,使股市走向混沌即崩潰,這就是發生在股市行情中的“蝴蝶效應”。如2008年初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世界各大股市尤其是中國股市暴跌。簡言之,對于撲朔迷離的經濟現象,根據決定性的方程,我們只能預測它發生的概率而決非是其中一個精確結果,一件偶發的事件也許就能改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二、物理學與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在20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經濟,物理學對于知識經濟的影響有如下幾點。
1.基本研究方法的移植
觀察與實驗、數學與邏輯是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邏輯自洽則是物理理論的精髓。這些研究方法在知識經濟中均得到了合理的移植。這具體表現在知識經濟對決策的四大基本要求:科學化、民主化、系統化和程序化。高科技公司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只有確定恰當的股份比例,即滿足邏輯的自洽,才能讓高科技的發明者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創業欲望。
2.整體思維方式與系統論的滲透
物理學家的整體思維方式,以及系統論的研究方法,在現代經濟學領域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知識經濟的高技術產業與工業經濟的產業的一個明顯差別在于:前者更加強調知識的密度、學科的綜合與整體性效應,它以追求效益和用途為首要目標。例如,信息科學技術注重的是要加大、加快信息的貯存、控制和傳輸,大量地、快速、敏捷地解決各種問題,尤其是復雜性和隨機性大的難題,其他相關的學科、技術都得為此服務。因此,信息科學分析處理問題時講究的是:一要提高整體性效果;二要把系統搞得足夠大;三要充分運用系統論的各種具體方法。
三、財富分配中的物理學法則
調查證實:美國最富有的人群占全國總人口的3%,他們占有著國家的大部分財富,且他們的財富分布呈現簡單的冪律模式,即經濟學中著名的帕累托曲線;而余下97%人口的收入分布曲線,與物理學中用來描述氣體原子能量分布規律的曲線基本吻合。其他國家的研究數據也印證了此發現。
氣體物理學表明,在熱平衡狀態下,氣體原子的能量呈現出指數分布的規律,而要改變這種平衡狀態則需要很大的能量,既然97%人口的收入分布同氣體原子能量分布非常相似,那么要改變這一經濟階層的財富狀況就同樣相當困難了。即要想通過施行某種“公平政策”來平均分配財富幾乎是十分困難的。我國要建立和諧社會,為了公平,實現個人收入的再分配,也是在規律的指導下,而不能違背規律。
綜上所述,物理學對經濟學的影響今后還會延續和深入下去。探索與研究它,必將從中獲得某些啟迪和規律。
參考文獻:
吳家寬 程民治:“現代經濟領域中的物理學”.現代物理知識,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