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中國人發明的包子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杰作。中國各地都有包子,有名的包子也很多,這上海的南翔小籠包何以名遍江南,成為可以吃的文化遺產?
有人說,上海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飲食文化特征以及上海人對生活的精致講究造就了南翔小籠皮薄、汁足、肉鮮的口感及形如荸薺、小巧玲瓏的外形,將美食這門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南翔小籠手工制作標準將出臺
南翔小籠的成名與南翔鎮古猗園密不可分,而古猗園餐廳又將南翔小籠發揚光大。每天鄰近中午,到古猗園餐廳吃小籠的人絡繹不絕,從店堂一直要排到古猗園大門外,成為南翔鎮上的一道獨特風景。人群中不乏各地游客,為一品南翔小籠迷人雋味而來,也有不少周邊外資企業及慕名而來的外國人,金發碧眼的他們或用筷子或用勺子將一只只晶瑩剔透、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小心翼翼地提起來,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整套動作駕輕就熟。還有很多上海老人風塵仆仆趕來,在小籠包升騰的熱氣中,品著原汁原味的南翔小籠,思緒回到了幾十年前那青蔥的歲月……
古猗園餐廳平均每天要賣出2萬只小籠,年銷量不下700萬。除了南翔小籠外,還供應上海本幫菜。餐廳除大廳外還有11間包房,天天滿座,得提前預訂,如需辦婚宴至少要提前一年預訂。
雖然上海有上百家打著“南翔小籠”招牌的店家,但只有6家正宗。據悉,南翔鎮政府計劃今年在古猗園附近開設一家連鎖總店,并逐步在全市推廣,也許連鎖經營模式會是杜絕假冒南翔小籠的方式之一。對此,南翔小籠第六代傳承人、古猗園餐廳總經理李建鋼認為,南翔小籠的大小、口味應該有標準,他也將參與南翔小籠手工制作標準的制訂,為規范南翔小籠的制作工藝出一份力。
成功進駐澳門威尼斯人大酒店
李建鋼17歲開始拜師學藝,對小籠包充滿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古猗園南翔小籠在上海旅游節一舉打響品牌后,李建鋼就萌生了向海外發展的想法。古猗園南翔小籠走過了130多個春秋,已聲名遠播,應該是到海外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時候了。
選定在澳門發展,李建鋼并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2003年~2008年,他連續參加了四屆澳門美食節。每年20多天的參賽時間里,南翔小籠包出盡了風頭,幾乎天天脫銷,供不應求。許多在澳門的“老上海”,老遠趕來,依次排隊,吃過后還要打包,說是讓家里人嘗嘗。
2007年8月28日,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度假酒店——澳門威尼斯人大酒店正式開張。在酒店內美食廣場的20多家店鋪中,李建鋼的古猗園南翔小籠是惟一被選入的中國大陸小吃。為了在澳門成功開出一家分店,三年來,李建鋼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象。
威尼斯人大酒店每天至少有兩萬名游客進出,超高的人氣使得小店高峰時每天要用40斤豬肉。開張幾個月,小店的營業額每月都在60~70萬,遠遠出乎李建鋼的預料,著實吃了一顆定心丸。
對此,李建鋼深有感觸:“今后再向海外拓展市場的話,產品要適銷對路,要在市場上生存,傳統小吃必須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那個重要的平衡點。”
在很多傳統小吃還在掙扎求生存的時候,南翔小籠包卻跨江過海到澳門火了一把。從當年創始人黃明賢第一次在南翔小鎮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在國際上屢屢得獎,觸角伸至海外市場,南翔小籠蒸出了國門,蒸出了興旺之氣象。
南翔小籠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樸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食客,它是上海傳統點心小吃的杰出代表,是上海的“美食大使”,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它讓世界見證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