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陽,十二里河禮堂。
天空陰沉沉的,哀樂緩緩奏起,500多人的送葬隊伍齊齊地、默默地立在禮堂里,為40歲的李海景同志遺體送別。
這是共和國誕辰60周年前的9月份,滿城桂樹飄香。
“……爸爸呀,爸爸呀,爸爸呀……”一個童稚的聲音傳遍禮堂內外,這是李海景不滿12歲的兒子在痛心地呼喊,于是,禮堂里唏噓不已……
一、人民的好公仆
李海景同志1969年出生,唐河縣郭灘鎮人,畢業于南陽師專,1990年參加工作,任市教育學院教師,1995年調入市信訪局,1998年入黨,歷任市委群眾工作部、市信訪局接訪科科員、辦信科副科長、科長、接訪科科長、綜合調研科科長。
2009年9月16日,因積勞成疾,經搶救無效,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0歲。
他把接待上訪群眾、解決信訪問題、指導推動全市信訪工作,與踐行黨的宗旨緊緊連在一起,以極端負責的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生命詮釋了一位信訪干部的光榮使命。他用實際行動躬身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優秀信訪干部的高尚情操。
在送葬的隊伍中,有一位群眾謝某,在得知李海景同志去世的噩耗后,立即扔下干活的農具,急忙讓兒子用摩托車帶他到李海景同志的靈前,要再看李海景同志一眼,送“恩人”最后一程。
這位謝某,是唐河縣有名的上訪老戶。2003年12月19日,李海景同志接待后,先后7次到唐河縣了解情況、調查處理、最終解決了謝某的工作安置問題。謝某非常感激,每次到南陽來辦事,都要到李海景同志的辦公室坐一坐,看一看自己的“恩人”。
李海景同志工作筆記的首頁上寫著“群眾利益無小事,百姓訴求大如天”。他就是按照這個原則,認真接待每一個群眾,扎實處理每一起信訪案件,積極化解每一起社會矛盾,全力譜寫著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之歌。
在為李海景遺體送葬的隊伍中,有不少是他親手解決的老上訪戶。
如果把人生比作山的話,那么40歲的生命就像是登至半山腰上。40歲,一段旅程剛剛結束,新的旅程就要開啟;40歲,承載著太多的親情,上有老,下有小,是老少的主心骨;40歲,金色的年華!可是,李海景同志,卻在40歲的金色年華里,在平凡的崗位上,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太早的答卷……
鎮平縣曲屯鎮群眾王某,為生產隊工分問題上訪10年之久,2003年10月21日,李海景同志接待后認為其反映問題有理,當場立案交辦,隨后三次親自前往縣、鄉協調,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王某千恩萬謝!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的夸獎。李海景同志把信訪群眾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來愛護。他對群眾的熱情、關心和幫助,換來的是群眾的信任。
社會的和諧穩定,來源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維護,來源于社會矛盾的不斷化解和減少。認識到這一點,李海景同志對來訪群眾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據接訪科副科長胡延生回憶,2004年6月10日,新野縣上訪老戶田某在市政府門口滯留,李海景同志將其勸回信訪局接待處理,但田某無理纏訪,出言不遜,長時間滯留在接待室,并動手將李海景同志的襯衣撕破。中午近1點,李海景同志年僅7歲的兒子李鑒陽沒等到爸爸接他,自己步行3里多路到辦公室找爸爸,小鑒陽剛進辦公室,田某就上前將其抱住作為人質,要挾李海景同志。突來的變故把小鑒陽嚇得哇哇大哭。胡延生看此情形,欲上前理論,李海景同志迅速將其攔住,說出了擲地有聲的話語,說出了他長期堅持的接訪原則。在李海景同志真情的感召下,在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下,田某終于放下了孩子,臨走李海景同志還送給他200元錢,讓他給家買點糧食。從此,田某再也沒有上訪過,還成為信訪工作的義務宣傳員,教育引導了12名“以訪為生”的群眾不再上訪,走上了致富之路。
面對情緒失控的信訪群眾,信訪工作人員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信訪干部,不僅要接待好群眾,解決好問題,而且還要隨時做好為黨獻身的準備”李海景是這樣教導新同事的,也是這樣做的,西峽縣群眾王某,因違反計劃生育問題來到信訪局,情緒非常激動,李海景同志在接談過程中發現王某有異常舉動,懷疑其挎包內有危險品。李海景同志急中生智,不顧個人安危,趁其不備上前奪下挎包,發現包內藏匿炸藥,及時進行處理,避免了一起重大事件的發生。在接訪科工作期間,特別是在處理惡性信訪事件中,李海景同志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別人,始終沖鋒在第一線,先后成功制止了19起重大或惡性上訪事件。
“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不光是他的政治責任,而且成了他長期的政治信念。
二、高尚的人品
閃光的人生
李海景同志在工作中任勞任怨,毫無怨言,在生活上他也是個樂于助人的人。
老鄉、朋友,誰有一點難事,他比誰都跑得快。
2007年9月,一位唐河老鄉帶著孩子在南陽市醫院住院,身上錢花完了,給他打個電話求助,他立即東挪西借湊了5000元為老鄉解了燃眉之急,而此時,他的愛人也在因病用藥,類似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
他就是這樣,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格力量,在他去世的短短數小時,消息通過電話傳遍了南陽城的每個角落,同學、老鄉蜂擁而至,隨后的幾天里,大江南北的同學、校友也聞訊趕回來了,花圈和挽聯組成了一片悼念的海,而送葬的隊伍也浩浩蕩蕩,引起不少市民關注和好奇,平凡的李海景同志以他純樸的人格魅力招引著四面八方的人。
他以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人生的一曲壯歌,他用一顆赤子之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三、甘于清貧
廉潔自愛
李海景同志出身于農村,深知群眾疾苦,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安于清貧、勤儉節約。
至今為止,李海景一家三口沒有房子,租住的是親戚家的房子,家里電視還是2003年別人送給他的舊電視,喇叭都已銹跡斑斑,墻面斑斑駁駁,家居用品陳舊簡陋。用市委副秘書長、群工部長、信訪局長李鵬的話說“李海景同志的家當,用一個拖拉機就拉完了。”李海景同志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但他每月都要支付母親和岳父、岳母的藥費,妻子已經下崗10年了,他的經濟條件十分緊張。接受過李海景幫助的人誰也想不到他的經濟狀況這么拮據。
對一些生活困難、身體有病的上訪群眾,李海景同志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親人,總是熱心幫助,經常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出錢為他們買飯吃,買車票,買生活用品。淅川縣原上訪老戶,現已是方圓有名的養殖大戶孫某流著眼淚說:“2003年秋我去市信訪局上訪,李海景科長看我家困難,一次給了400元錢,讓我買豬娃,發展養殖業。我就是拿著李科長的400元錢,才走上致富道路的。”
有一些上訪群眾,問題被妥善解決,總想感謝李科長,有請吃飯的,有送東西的,都被他婉言謝絕。他甘于清貧,廉潔自愛,他用人性的光輝照亮了別人,也照亮了自己。
李海景同志是個孝子,一直想讓78歲的老母親從二哥那兒搬來同住一段時間,想著過完“十一”工作松點勁的時候,再把母親接過來住,可惜,這個愿望永遠都不能實現了!他深愛兒子,但他從不嬌慣,平時不給一分零花錢,汶川地震后,在他為災區捐款800元的基礎上,鼓勵孩子把從小到大攢下來的500元壓歲錢,投進了捐款箱。再有10天,他的兒子李鑒陽就是12歲的生日了。孩子天天算著、盼著爸爸能送給他一個意外的驚喜,可是,可是,他的爸爸帶著永遠的遺憾猝然西去了。
得到李海景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后,市委書記黃興維前往吊唁并到市委群工部(市信訪局)進行慰問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認真總結李海景同志的先進事跡,大力弘揚他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其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第三階段學習的典范和楷模,并號召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向李海景同志學習。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常康代表市委、市政府前往吊唁并對家屬進行慰問。省委副秘書長、省信訪局局長李新華聞訊后,立即發來唁電并號召全省廣大信訪干部向李海景同志學習。市委群工部專門下發了《關于向優秀信訪干部李海景同志學習的決定》文件,號召全市信訪干部學習楷模。
李海景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彰顯了信訪干部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對信訪工作的無比熱愛,集中體現了新時期信訪干部“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精神和“奮力拼搏、苦干實干”的優良作風。
愿南陽的市花一桂花保祐你歲歲年年,月月日日,和平年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