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案》(State of Play)是時下日益少見的一類商業(yè)片,娛樂的同時還追求言之有物,試圖給觀眾講點道理。從這點上講,在夏季進口片市場一向“垃圾食品”當道的情況下,該片算是今年內地暑期檔的一個驚喜。不過對于這樣一道“冷盤”,票房自然不能期待過高。自8月18日上映,截至9月中旬影片在內地收入只有1700萬元,全球票房也不過8000余萬美元。
影片故事頗為復雜:美國眾議員斯蒂芬·柯林斯是顆萬眾矚目的政壇新星,助理意外身亡導致二人婚外情曝光。《華盛頓環(huán)球報》資深記者、柯林斯好友卡爾與搭檔跟進此案。隨著調查的深入,逐漸引出軍工巨頭與政府內部的利益勾結,而柯林斯似乎也并不像卡爾想象的那樣清白……

《國家要案》改編自2003年BBC備受贊譽的同名迷你劇集,最近兩集《哈里·波特》的導演大衛(wèi)·葉慈正是憑該劇成名。電影版的導演換成了拍攝紀錄片出身的凱文·麥克唐納。本片編劇之一托尼·吉爾羅伊,擅寫政府與大企業(yè)內幕的陰謀論題材,代表作包括《諜影重重》系列,其2007年執(zhí)導的《邁克爾·克萊頓》還曾斬獲7項奧斯卡提名。在這些經驗型編導的合力掌控下,本片總算把這個線索復雜的故事講得比較通順,要知道原劇的素材有6小時之多。
影片劇情基本忠實原劇,只在局部處理上有些修改。比如故事背景上,電影更強調當前美國所處的后反恐時代。另一處比較明顯的改動是:原作中殺手出場后不久即被擊斃,但電影將其放到結尾,似乎是想借這個稍有動作感的段落增加影片的商業(yè)性。但就實際效果而言,不得不說是個敗筆,沖淡了之前高潮戲的效果。此外,影片還缺少原劇中的幽默感和現實性——劇集在記者不擇手段挖新聞方面有相當細致的描繪,而電影更強調一種理想主義式的新聞觀。片尾,羅素·克洛扮演的記者在為自己的職業(yè)辯護時說“雖然現在各式各樣的閑話與臆測已經滲入了大眾生活,但我還是相信多數讀者能夠分清真正的新聞和胡說八道”。同為媒體人,真希望自己也能這樣樂觀。
制作方面,《國家要案》比較嚴謹,雖然多少顯得有些匠氣。事實上,本片的主要問題是偏于保守。這是一部異常老派的電影,無論敘事還是視覺都顯得熟練有余新意不足,過于中規(guī)中矩。好在原作劇本底子很好,因此電影整體仍屬中上。影片的表演值得一看。雖然身材已嚴重走形,但羅素·克洛的演技并未縮水。這位現實生活中對狗仔深惡痛絕的澳洲影星,在片中扮演的老油條記者出人意料地讓人信服。相比之下,偶像出身的本·阿弗萊克表演稍欠火候,兩人的對手戲因此少了些火花。本片女演員匯聚了英美老中青三代演技派,其中報社主編一角將原劇中頗有喜感的老男人比爾·奈伊換成了強硬大氣的海倫·米倫——“女王”的表演依舊老辣。